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动态观察——以2020年出版图书为线索

发布时间:2021-04-14

  导读】本文聚焦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对2020年国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书籍进行盘点,以呈现国内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的趋势、成就和发展方向c■在对西方前沿研究的译介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学者以西方理论视角对中国艺术、世界艺术史进行的反思亦可谓成果颇丰。这些书籍关注艺术现实,研究视角丰富,将为国内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带来更多启发。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动态观察——以2020年出版图书为线索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理论当代艺术

  艺术在整个哲学史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尽管针对艺术的哲学反思古已有之,但自20世纪艺术革命在西方兴起、艺术创作与欣赏在大众中普及,艺术新现象随之产生,非但经典艺术哲学问题尚难定论,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近几十年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众也逐渐对艺术理论产生一■定兴趣。

  在这样的研究热度和社会需求下,尽管席卷全球的疫情不可避免地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020年国内仍有一大批艺术哲学相关书籍相继出版。本文以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为话题域,从三方面对2020年出版的相关书籍进行盘点与梳理,以此窥得当下国内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的趋势、已取得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一、西方经典理论的引介

  该类书籍的内容主要围绕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领域已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理论展开,包括对名家著作、访谈、演讲的翻译,对国外相关研究著作的翻译,以及国内学者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从此类书籍的构成可以看出,在现当代艺术哲学研究中,欧陆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是一块高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巴塔耶、鲍德里亚等名家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在国内广受关注,相继成为研究热点。现当代艺术史学者同样对艺术现象进行了哲学反思,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美国艺术史学家夏皮罗的理论也是国内学界译介、研究的热点。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聚焦“身体”的美学思想近十年来在艺术哲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其多部原著已在国内被翻译出版,国内外学者的德勒兹研究也相继面世。《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张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国内学者的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专著,聚焦德勒兹美学中至关重要的“身体”概念及其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以此梳理、呈现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博格,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6^0?/^-sic,Painting"arwft/ieArts,2003)是美国学者罗纳德?博格(RonaldBogue)的德勒兹研究专著,是其“德勒兹与艺术”系列著作中的一本。该书聚焦德勒兹对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分析;博格将德勒兹的解读与其他解读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德勒兹理论中一些颇为晦涩的概念。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了《在哲学与艺术之间一 ̄德勒兹访谈录》m(德勒兹,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原书为Pourparlers:Deleuze,EntreeiP/iiZosop/iie,2013),该书收录了16篇德勒兹访谈实录,内容涉及艺术批评以及德勒兹与戈达尔等艺术家、福柯等哲学家的思想交锋,是理解德勒兹艺术哲学的绝佳辅助读本。

  另一位法国哲学家、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乔治?巴塔耶(Geor?gesBataille)近年来也颇受瞩目,他的艺术哲学聚焦爱欲与死亡,视角独特,个人色彩强烈,已有诸多作品在国内被翻译出版。2020年出版的《爱神之泪》(巴塔耶,尉光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Lames£ros,1978)是其最后一本著作,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解读,对艺术史上情色观念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内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展开,《通向巴塔耶:耗尽、色情与至尊性》(张生,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国内首部巴塔耶研究专著,该书梳理了巴塔耶爱欲艺术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耗尽”“色情”“至尊性”,以探索巴塔耶对艺术、政治哲学、人类学等各领域之反思的内在关联。

  《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鲍德里亚、努维尔,周莽译,北京出版社;原书为Ls06j_etsSi/iguZiers:y4rc/i红ecfwreeffTiiZtwop/iie,2000)是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与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的对谈实录。以艺术和哲学为语境,聚焦“独异之物”,即具备独特性的、无可代替的事物,探讨建筑的本质、艺术的自由,对未来城市展开想象,并由此深人日常生活、文化、政治等其他话题领域,最终指向自由的困境等问题。

  E.H.贡布里希(E.H.Gombrich)《艺术的故事》在国内多次再版,针对其艺术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贡布里希研究文丛”先后出版了《贡布里希遗产论铨》(保罗?泰勒编,李本正译,范景中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书为MeditationsonAHeritage:Pa?persontheWorkandLegacyofSirErnstGom6ric/i,2014)和《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论文集》(孔令伟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者为2009年贡布里希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伦敦召开的贡布里希纪念研讨会之论文集,收录了彼得?伯克、马丁?坎普等学者的十篇相关文章,内容涉及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图式与共相”“制作与匹配”“艺术的力量”等话题,同时还收录了贡布里希的书信、日记、讲稿等重要档案以供参考。后者则为201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广西美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之论文集,收录了杨思梁、孔令伟、杨振宇、陈平、杨晓彦等国内研究者的相关论文共十七篇,这些论文或将贡布里希思想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或将其置于中国语境进行考量,或结合教育等其他学科进行探讨,从不同视角对贡布里希艺术史思想进行了解读。国内学者的贡布里希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贡布里希视觉艺术观念研究》(高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贡布里希研究专著,全面探讨了如“艺术生态壁龛”、图式论、情境逻辑论等重要理论和概念,以及其在中文语境中的适用情况,并尝试将贡布里希艺术理论与中国古典画论做比较研究。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夏皮罗,高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IForWDiewinPai/Uireg—ArtandSociety:SelectedPapers,1999)与《爱神之泪》同属南京大学出版社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该书是艺术史学家迈耶?夏皮罗(MeyerSchapi-K))的艺术哲学文集,收录了夏皮罗生前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及演讲稿,内容从艺术作品、日常艺术经验人手,对艺术问题进行哲学、社会学视角的深人剖析,语言平实、观点清晰又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达?芬奇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弗洛伊德,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翻译、编集了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关于艺术与美的九篇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艺术家的经历、心理、创作动机及作品,其中《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是西方艺术领域精神分析学派的原点。

  二、西方前沿研究的引介

  随着近年来国际学术交流的曰益频繁,国内也出现了大批对国外前沿理论的译介。从2020年出版的此类书籍可以看出,当下的艺术哲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更为具体,越来越深人艺术的现实语境,并且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开展,艺术研究的视角也越加新奇独特。

  相关知识推荐:事业单位员工可以出书吗,怎么出书

  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的理论是近几年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散文的理念》(阿甘本,王立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〇//Vose,1995)是其美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和《诗节:西方文化中的词与魅影》。[2]该著作对诗歌、语言、政治、爱、情感等进行“星丛式”的分析,运用了寓言、谜语等多种文体,关注哲学与诗的关系,思路在哲学与艺术间不断转化。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在艺术哲学研究领域也享有较髙知名度,文集《论电影》(巴迪欧,李洋、许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书为Cinema,2013)收录了他30多篇关于电影的文章,所涉猎的电影风格、年份跨度极大,从哲学角度结合巴迪欧自己的政治哲学和德勒兹的影像理论等,对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舒斯特曼,张宝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原作为ThinkingthroughtheBody:EssaysonSomaesthetics,2012)是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Shusterman)的文集,内容涵盖其“Somaesthetics”[3]概念的由来、整体理论结构,以及以此对各类艺术作品进行的探讨、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反思。《具身化一?理査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王亚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国内学者对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研究成果,以“具身化”为主线,呈现了舒斯特曼融合生活经验与形上理论的美学思想。

  现今的艺术哲学研究也得到了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助力。《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诺伊,窦旭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书为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2015)的作者、美国哲学家阿瓦?诺伊(AlvaNog)在该书中提出,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认知、探究的工具,他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提供了大量扎实的艺术作品实例分析。《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艺术》(巴雷特,关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Kristem:InterpretingKeyThinkersfortheArts,2010)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学者埃丝特尔.巴雷特(EstelleBarrett),她解读了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语言的双重性”等关键概念及其与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探究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问题;并将语言学与视觉艺术构建起关联,以克里斯蒂娃理论分析现当代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同样是研究者的重要关注对象。在《来日非善:艺术、批评、紧急事件》(福斯特,李翔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NewDays:Art,Criticism,Emergency,2017)中,美国艺术史学学者、艺术批评家哈尔?福斯特(HalFoster)从艺术批评以及艺术批评家在当代艺术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解析了20世纪末的真观念转变、艺术作品归档冲动、恐怖主义带来的影响、艺术圈近年来对批判性的态度等问题,结合社会事件等现实语境,对当代艺术现状进行了全面反思。《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霍利,王洪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原令为P似tLooking:HistoricalImagi?nationandtheRhetoricoftheImage,1996)是美国艺术史学学者迈克尔?安?霍利(MichaelAnnHolly)关于图像和文本之关系的研究著作,从艺术批评家对作品的研究、评价和诠释人手,论证艺术史上作品中的再现手段一直以编码的形式继续出现在艺术批评中。

  如今,大众艺术、流行时尚、各种亚文化成为艺术研究不可忽视的新土壤。《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赫伯迪格,席志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ftd-ingintheLight:OnImagesandThings,1988)是一本亚文化研究著作,作者英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Hebdige)是文艺批评家,其艺术研究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该书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借助符号学、大众文化等理论,深人探讨各种流行事物和文化现象的细节,剖析青年亚文化,呈现了现当代消费市场中艺术所发生的变革。《时尚的启迪:关键思想家导读》(罗卡莫拉、斯莫里克,陈涛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ThinkingThroughFash?ion?,AGuidetoKeyTheorists,2015的作者是英国学者安格内?罗卡莫拉(AgnfesRocamora)和荷兰学者安妮克?斯莫里克(AnnekeSmelik),该书以马克思、弗洛伊德、梅洛-庞蒂、德勒兹、德里达等名家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思想解读当代时尚文化,是难得一见的关注时尚领域的艺术理论研究著作。

  三、西方理论视野下的中国体悟

  2020年出版的国内学者在艺术哲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最主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学者结合西方理论视域,对当代艺术、中国艺术进行反思的研究成果;另一部分则是中国学者对西方艺术史、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一部分西方学者的中国艺术研究著作出版。这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体悟通过中西艺术哲学的对话,正积极地融人当代艺术哲学的世界体系中。

  《无形之神》(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4本。该书编集了巫鸿1999年至2003年的15篇论文和讲稿,主要解读艺术作品的方法论问题,以及视觉艺术的物质性、历史性、时空观等。《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巫鸿、郭伟其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则是北京OCAT(OCTContemporaryArtTermi-nal)研究中心出版的论文集,收录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东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交织的语境下对中国艺术进行的反思,作者来自艺术史、哲学、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跨学科视角或可为艺术史研究带来新启发。《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陈涛,清华大学出版社)以过去30年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为线索,聚焦电影和其他当代先锋艺术作品中的城市影像,尤其是大都市的空间和体感,进行深人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和影像的交互关系,探讨真实城市生活,兼具艺术研究和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盛葳,文化艺术出版社)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对中国近代艺术史和艺术思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论争进行梳理,探讨了19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在融人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立足中国语境和中国当代艺术,站在当下现实的角度重思解决之道。《认知神经美学》(李志宏,中国书籍出版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原则,结合认知科学理论,提出了“认知神经美学”,借鉴脑科学研究成果来探索审美活动。《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李军,北京大学出版社)提出了跨文化艺术史的概念,集成了作者多年来对世界各国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媒介现象的反思。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张宇凌,中信出版集团)关注身体、性别、情欲等概念,对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突破常规的解读,解析作品中呈现的身体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通过艺术反思历史的新视角。《西方当代美学史:现代、后现代、全球化的交响演进(1900至今)》(张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部概览性的20世纪美学史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梳理西方美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艺术美学—中国艺术通识名师精品课》(陈岸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则从哲学角度对艺术基本概念、艺术经典理论、前沿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艺术哲学与美学。

  中国艺术这一绚烂的宝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国内学者在学术交流中的不断推介,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研究者大多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艺术作品、中国艺术史纳入世界历史、世界艺术史进程中进行研究和论述。2020年国内出版的相关著作中,《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包华石,上海人民出版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集的美国汉学家、艺术史学者包华石(MartinPowers)的演讲集,该书从中西视觉艺术作品中捕捉艺术在中国历史中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维度的表现及影响,探究其中个人与社会的公义如何体现,并将此与历史上英国的情况做了一定的比较,充分展现了包华石艺术史、思想史、政治文化史并重的研究进路。《谁在看中国画》(柯律格,梁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英国艺术史学者柯律格(CraigClu-nas)的中国绘画研究著作,以其2012年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举办的梅隆艺术讲座内容编成,分析了大量明朝至20世纪的中国画,将视角从作品本身转换到观赏者,描绘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艺术观赏者如何欣赏并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艺术传统的世界印象,形成了西方艺术界的中国画叙事。——论文作者:赵孟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