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学情与成绩关联性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摘要:目的探讨学情与中医诊断学课程成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开设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学期末总评成绩进行关联性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2份,参与调查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3.53±9.06)分,相关性分析显示成绩高低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绩相关,而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的选择、家庭医学背景无明显关联系。结论中医诊断学课程作为中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桥梁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联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学情;成绩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主要研究临证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识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连接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本门课程涵盖内容较多、知识点零碎,包括动手操作的技能训练,是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中医辨证思维的关键课程,历来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一门课程。“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认真做好学情分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进而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山西中医药大学1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比学期末总评成绩,以期发现学生基本情况与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为后期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开设中医诊断学课程大学一年级24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的制订(1)在与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小范围访谈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汇总相关内容,采用半开放式的形式,制订中医诊断学课前问卷调查;(2)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一般情况、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的选择、家庭医学背景及相关联课程成绩等。
1.2.2调查问卷的实施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并由授课教师现场讲解、发放、回收调查问卷。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调查采取记名方式,记录被调查者的班级、专业、联系方式。
1.2.3成绩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30%。包括平时作业、综述撰写、病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以及实训考核等;(2)期末考试:占综合成绩70%。采用闭卷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命题,主观题占60%,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客观题占40%,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2.0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录入采用双人独立录入,经核查、修正、确认无误后,进行数据库锁定。并将数据库转为SPSS格式,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2份,其中男生75名,女生167名。年龄跨度1995—2000年,其中以1999年和1998年出生人数最多,分别占到总数的45.5%和32.2%。生源地以山西省本省生源为主,占到总人数的64.9%,外地生源各省之间分布基本均衡。班级人数,除我校实验班设置30人外,其余班级班均42.4人。
2.2成绩分析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242位同学的期末平均总评成绩为(73.53±9.06)分,具体情况见表1。
2.3学情与成绩相关性分析(1)文理分科情况。在被调查的242名学生中,有关文理分科问题2名学生未填写,剩余主修文科学生138名(占57%),理科102名(占42.1%)。文理分科与成绩的关系见表2。
(2)一志愿录取情况。在被调查的242名学生中,一志愿录取学生169名(占69.8%),非一志愿录取者73名(占30.2%)。非一志愿录取学生报考学校情况,其中明确一志愿报考学校的问卷68份,占总数的93.15%。将报考类别按照医科与非医科进行归类,具体结果见图1。是否一志愿录取与成绩的关系见表3。
(3)专业自主选择情况。在被调查的242名学生中,有关专业自主选择的问题有4名学生未填写,自主选择中西医结合专业者143人(占59.1%),非自主选择者95人(占39.3%)。是否自主选择专业与成绩的关系见表4。
(4)家庭医学背景情况。在被调查的242名学生中,有关该问题1名学生未予以填写,有家庭医学背景者64人(占26.4%),无家庭医学背景者177人(占73.1%)。成绩是否受家庭医学背景的影响,结果见表5。
(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绩情况。本次调查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期末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5个等级,具体调查结果与中医诊断学课程成绩关系见表6。
(6)不及格与优秀者相关情况比较分析。将成绩不及格和优秀的学生分为2组,分别对比其学情相关情况,具体结果见表7、表8。
3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前景下,分析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中医诊断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研究通过对2018级中西医结合专业24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的选择、家庭医学背景及相关联课程成绩等,发现与期末总评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更有效地、更具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果显示: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大型国家级科技期刊,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02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护理讲堂、科研进展、管理教参等。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差。在问卷中设置了是否一志愿报考、是否自主选择专业等作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但结果显示是否一志愿报考和自主选择专业的两类学生总评成绩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将不及格与优秀两组学生进行对比,结果也相同,反映学生报考初衷与入学后自主学习不成比例。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多数在中、高考压力下以教师、家长督促学习为主,而在大学阶段,由于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学习规划,成绩以“中”和“及格”2个分数段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62.6%。
(2)成绩高低与学生既定的学习能力有关,而与高中阶段所学课程的关联性不强。由于中医诊断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也多抱怨受文理科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并非影响学生课程成绩高低的因素,而是与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的成绩高低成强相关。因此,中医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专业不同,受既往所学知识的影响程度较大,而中医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既往的知识结构对其影响不大,影响学习效果好坏的可能是既往建立起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中医学各门课程之间却是强相关的,彼此关联性很大,呈现环环相扣的特点,如本研究显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好的同学,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成绩也普遍偏高。因此,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设计环节应重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好本课程在中医学体系中的桥梁作用。
学情分析是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学情分析的最终归宿是为了教学的实施[3]。学情分析,不是教师既定的主观认识,而是通过多种途径、手段与学生交流的结果,在大数据时代,引入德尔菲多轮问卷调查方法,对学生开展大样本的群体调查,并基于上述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可能为教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后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奠定基础。——论文作者:杜彩凤李晶严芳李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