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2-23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转型升级成为各行各业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要进行转型升级,在摒弃传统管理思维的基础上,实现与信息科学的最佳融合。
关键词:信息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在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信息科学的元素。换言之,要充分发挥好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科学的融合是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科学的概念
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信息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的发展规律,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在信息的研究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功能得到了更好地扩展,信息的影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论、仿生学、控制论等新概念相继被提出,且日渐被人们所接受。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信息将取代物质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新能量。随着当今的社会发展,经济管理是一项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信息支撑,经济管理就如同沙上建塔,随时随地都会坍塌。
(二)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科学之所以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作用,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流程都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撑。而大量的信息可以分布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上,为各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提供新的分析模式。人们根据信息的特点,设计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程序。通过科学的工作程序把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固定下来,最大化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开发出许多更专业更细化的工作程序,比如销售系统工作程序、采购工作程序、仓库管理程序等。而以各种丰富的工作程序为基础,又研发出了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中各个分系统的数据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经突破了行业、地域的限制,向大数据方向迈进。
二、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大数据的科技手段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而在我国,经过了40周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近年来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新时代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在大数据分析实现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所谓的资源,就是存储到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而有关机构则把各种信息汇总到各种软硬件中,形成的数据资源。所谓的共享,就是网络中的所有客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软硬件中的各种信息。比如说,现在十分便捷的订票系统;网上十分丰富的各种设计辅助软件;远程打印、远程医疗、远程施工等远程操作系统,都是资源共享的直接表现。
以前的计算机用户都是单机操作,如今通过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世界。在这个庞大的计算机世界中,众多客户都可以同时使用软硬件里的各种资源,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
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例,大数据分析和资源共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考勤、工资调整、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招聘和供求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查询和电子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智能化。下面以智能考勤管理系统为例,以点带面,说明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智能考勤管理系统是一套为大单位设计的考勤系统,能详细真实地记录考勤情况。这套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非常实用。据广大客户反馈:自从使用该系统以后,能很好地掌握和管理考评对象,是科学管理的好助手。
为了达到考勤智能管理的目的,系统根据考勤的需要设计了许多技术要点,充分利用了人脸识别、高精度室内定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考勤方面存在的诸如代签、需要到考勤点才能签到等诸多问题的弊端;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实现多人同时签到,解决了签到拥堵的难题,大大提升签到效率。而且智能系统为了提升考勤的效果,设计了自动定时点名、手动点名、在线请销假、补签、签到及早退等功能,确保了考勤与工作效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全程化管理的闭合,为完善管理体系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
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工资相挂钩,在传统考勤管理模式下,考核结果的统计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然后再根据出勤情况计算员工的绩效工资。现在依靠智能考核系统,可以在薪资计算模块里灵活制定工资项目的核算方法,并自动调动员工的出勤数据、人员资料、就餐等与工资相关的数据,计算出员工的工资情况。
智能考勤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备以下几项功能:
1.实时出勤查询功能。管理方可以根据管理目标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考勤指标,随时查询员工的刷卡记录,包括刷卡人、刷卡时间、刷卡性质、窗口号等。
2.基本出勤处理。该系统比较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考核需要,以及自身的制度要求,科学设置考勤内容。根据员工的考核情况,能自动判断迟到、早退、缺勤人员及有效打卡时间内的打卡明细情况。而且为了方便管理,系统能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多方面的统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查询功能。
3.多种的考勤统计方式。该系统能实时统计员工的上下班、加班、迟到、早退、请假、缺勤等相关出勤信息,系统中记录着员工不正常出勤的次数及分钟数,形成一张综合性汇总报表。也可按日期、工号、部门等条件进行统计工作。
4.自动扣款统计。该系统和薪资计算系统有机联合在一起,根据考勤情况能快速计算出每一位员工缺席的应扣款额,大大提高薪资管理的效率。
5.加班自动统计。只要根据单位条件设置加班时间,就可以根据员工的打卡时间自动统计加班情况。
6.异常事项处理。对因公事耽误打卡、请假、对班次的时间变动等特殊情况,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时系统都能自动统计。
此外,系统还有灵活的班次设置、灵活的打卡限制、灵活的考勤设置等功能,为用户实现人性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往往很难改变。而信息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也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社会走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种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单位,还是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沿用陈旧的体制机制,还是坚持人管制度的传统做法,因此他们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因为许多个工作环节还是采用手工操作,致使漏洞百出。特别是在涉及考勤、工资调整、人事档案管理等一些和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因为效率低下而引起各方的不满,甚至会引发劳资双方的矛盾。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领导者还没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因为领导者不重视,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不足,使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2.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为没有统一完备的信息体系支撑,导致无法制定出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依照传统的认识,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可实际上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还有许多的缺陷没有考虑进去。用一个漏洞百出的制度去管理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自然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执行新的薪酬制度,如果还是利用传统的思维,永远无法建设科学的薪酬体系,永远无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3.流于形式。因为我国各种单位的形式比较特殊,除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在企业中还存在国企和私企之分。因为单位的性质不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错误意识在一些行业和单位中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国企单位中,因为行业的垄断特性,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相应的竞争对手,因此对内部员工的考核也就流于形式,对员工的绩效考评、职称管理、晋升管理等内容,也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一种摆设。
四、信息科学的应用
1.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作为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必须提高从人力资源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科学性。要根据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打造一个有助于中长远人才发展的管理平台。把人力资源数据库作为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台建设,实现网上发布人才招聘和供需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查询和电子管理、各类高质量数据库的互联等各种功能,大大提升资源利用率。
2.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涉及许多方面,许多方面都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许多内容人为干预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如果存在过多的人为干预行为,势必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如果人为干预的痕迹过多,大部分事情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利用信息科学建立科技化的管理手段,以解决管理方面的难题。
3.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需要对一整套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完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这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必须要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必须纠正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以解放人才、发展人才、激励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渠道,推动机制的整体实行,实现信息科学与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2]。
五、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行各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在当前,实现信息科学与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值得推广应用。——论文作者:周珍
相关期刊推荐:《科技风》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科技期刊。杂志主要栏目涵盖:行业高新技术、工程和建筑科学、IT和信息技术等各类应用科技理论及教育教学、党建政工、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本刊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财务人员、工程、农业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士征集符合以上内容等各方面的创新工作经验及学术论文。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均符合中、高级职称的评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