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隐裂牙牙髓炎应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的临床效果

发布时间:2021-02-09

  【摘要】目的:研究隐裂牙牙髓炎应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4例隐裂牙牙髓炎患者(时间: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先采用根管治疗,再进行冠修复。观察组采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裂牙牙髓炎给予冠修复+根管同步治疗可降低术后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缩短病程,应用价值较高。

隐裂牙牙髓炎应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隐裂牙;牙髓炎;冠修复;根管治疗;同步治疗;临床效果

  口腔疾病中,牙隐裂是常见的一种,且发病率较高[1]。以牙冠表面有细微裂痕为主要表现。该病会导致牙齿疾病,如牙髓炎等,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2]。有研究表示,对隐裂牙牙髓炎患者采取根管与冠修复同步法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3]。因此,本研究证实此方式的效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74例隐裂牙牙髓炎患者(时间: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男、女比例为18:19,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3.59±1.82)岁;对照组37例,男、女比例为20:17,年,25~61岁,平均年龄(35.02±1.6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隐裂牙牙髓炎;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同意书。

  排除标准:凝血障碍者;认知障碍者;妊娠期者;哺乳期者;参与其他研究者;精神疾病者;非隐裂牙牙髓炎者。

  1.2 方法

  对照组:先采用根管治疗,再进行冠修复。①牙根采取根管治疗,治疗期间对牙髓用氯化钠注射液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防止感染;②颌黏结带环调节而保护牙冠;③牙冠修补。

  观察组: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局麻患牙处,髓顶钻开,暴露牙髓并拔除,此过程用氯化钠溶液和过氧化氢反复冲洗,在使用甲硝唑含漱液等冲洗。根管残留物用吸潮纸吸干净,后将消毒根管置入,按照患牙设计模型而制定牙冠套。等待牙冠套制作过程中不可触碰患牙,合理服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治好牙套后根管填充,黏连和佩戴牙冠套,教会患者咬合至完全固定牙冠套。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患牙处无疼痛感,且7天后咬合正常;有效:患牙有肿胀和疼痛,但都不明显,可咬合;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且不能咬合。

  ②不良反应:发炎、无法咬合、牙齿疼痛。

  ③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评分0~10分,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8.0分析数据,计数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对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2.3 VAS评分

  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VAS评分[(`x±s),分]

  3 讨论

  临床对于隐裂牙牙髓炎以根管治疗、牙冠修复为常用方式,一般情况下先根管后牙冠修复[4]。但是通过临床实践发现[5],此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如国产复杂,会拔牙等,患者出现意外的风险较高,术后发生不良反应可能性较高。同时此方式治疗时间长,多次根管法常需要15天,非治疗过程中患者因为管理不当而出现感染,发生炎症。有研究表示[6],将两种方式同步进行可将疗效提升,且减轻患者痛苦和术后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示同步治疗法效果确切,提升疗效,安全性较高。

  总而言之,隐裂牙牙髓炎给予冠修复+根管同步治疗可降低术后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缩短病程,应用价值较高。——论文作者:唐晓斌

  相关期刊推荐:《口腔医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6月,创刊20多年来,始终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面向院、系和基层,以普及、提高、服务为宗旨。最快捷地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为口腔医学临床和科研及教学服务,为读者服务。辟有焦点论著(附评论)、论著、综述、讲座、临床经验交流、专业英语、病例报道、学术动态、会务消息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全国各地口腔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口腔专业学生、护理、医技人员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