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8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月心血管内科接收的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各49例。结果:研究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持续优化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模式;患者满意度

  心血管疾病进展慢、治疗困难,迁延难愈使得患者身心备受煎熬,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患者抵触、不满,进而加剧紧张的医患关系,影响心血管内科工作质量。因此,积极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满意度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优质护理模式,是现代临床中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以98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重点分析了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98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收治于2019年6月-2020年1月。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实施分组对比,即对照组、研究组,各49例。研究组包括28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龄55-77岁,均龄(66.5±6.9)岁。对照组包括29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55-78岁,均龄(66.8±6.8)岁。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 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必要的病情观察、体征监测、遵医嘱用药治疗。

  相关知识推荐:比较好投的护理期刊

  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所有操作基于常规护理之上,包括(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面对疾病时,由于对疾病知之甚少,心理容易过度焦虑不安。对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语言温柔、态度亲切,充分掌握患者内心变化,针对性疏导其负面心理,帮助患者降低身心负担,促使其以最好的身心状态面对临床治疗[1];根据患者理解能力、受教育水平,为患者普及疾病发生原因、治疗作用、注意要点、预后、护理重点等内容,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消除患者疑虑、担忧;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时,予以尊重、理解、同情,认真、及时解答患者疑问;保护患者隐私,不背后议论,同等对待每位患者[2]。(2)生理护理。长时间卧床静养容易导致患者排便不畅。护理人员应当科学评估患者全身情况,了解患者生活饮食、日常活动、用药治疗以及排便情况,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一日三餐,均衡营养,多摄入绿色果蔬,禁止刺激性过大的食物[3];早晨起床时,鼓励患者喝一杯温水,促使肠道良好蠕动,同时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3次/d,15min/次;若患者大便干燥,遵医嘱为患者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按摩长时间卧床患者的四肢,动作轻柔,促进全身血液良好循环。(3)环境护理。按时打扫病房,让患者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下充分休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相应的监护,避免过多的导管缠绕;合理调节室内湿度、温度,严控光照亮度[4];提供健康手册、安全电器设备、帘账,以满足患者需求,优化其身心体验,提高其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以本院自拟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包括患者对环境、操作技能、服务态度、交流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越满意,其中非常满意为85分以上,基本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数据统计处理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用例数或构成比(%)表达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并用卡方检验。当P值<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达95.92%;对照组总满意度高达79.59%;组与组之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比较繁琐、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护理问题也比较多,具体表现为患者整体满意度偏低、护患关系较为紧张、工作效率有待提升。上述护理问题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导致护理人员消极怠工,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护患纠纷,加重医患矛盾。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临床各项服务操作的满意度,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结局;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从侧面证实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水平以及护理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5,6]。遵循“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优质护理模式,秉承一切操作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优质、高效的服务患者,体现出了人性化关怀,构建了和谐良好的护患氛围,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断赞誉、好评,以便于临床护理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将其广泛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论文作者:徐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