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摘 要]巨大的低成本劳动力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少子化和老龄化高峰汇合造成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提早到来且来势凶猛。如何科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引人关注。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既可缓解老年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又可缓解社会养老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能促进人口的健康、积极老龄化。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人力资源 开发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大大超出了人口学的范围,给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均带来重大影响……”
伴随这场无声的革命,中国1999 年卷入了老龄化社会浪潮,随后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速度越来越快,形势越来越严峻。人口老龄化将成为贯穿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并向纵深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总揽全局,实事求是,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在老龄化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鼓励、引导老年人特别是低龄退休职工、低龄老人再就业恰逢其时。我们应充分挖掘、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大老年人的心声,既能延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期,也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中国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老龄化现状
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1999年末中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2019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如果成立一个“老人国”,则会成为世界第五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约等于俄罗斯和日本的人口总和。占总人口比重约18.1%。据国家老龄委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或进入中度老龄化。到2030 年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3.6 亿,占比约为25%,2036年之后进入深度老龄化。到2050 年总量将近5亿人,占比将超过30%。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占比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的中国。
(二)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数量多,基数大
规模最大源自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2019年底,全球人口77.5亿,中国14亿。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人口长期占世界人口约20%-25%的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也直接造就了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的现实。
2、人口老龄化速度惊人——起步晚,增速快
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1%,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比如,法国用了140年,美国用了78 年,加拿大用了70 年。
3、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差异大
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总体上,东部快于西部,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不同于其他国家,由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其中绝大多数是适龄劳动人口,从而直接导致了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年年攀升,形成乡村人口老龄化快于城镇。
4、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压力大
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在完成了城市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社会资本有了比较丰厚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构建后才步入老龄化;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快于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化快速推进。同时由于计划生育特别是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再生产迅速完成转型,跑步进入人口老龄化(1970-1979年,人口出生率从3.34%迅速下降到1.782%,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转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虽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总量依然靠后,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直面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挑战。
5、一个新态势: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人口质量逐步提升
人口老龄化过程和人口质量普遍提升的过程,是1999年以后二十多年间并行的新趋势:一方面,老龄人口数目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热、技术和管理培训班热、电脑热、上网热等现象。全国许多地方的劳动者、创业者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中国的人力资本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卷入这场人力资本革命的不仅是青年人,而且也包括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
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势在必行
(一)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老年抚养比持续提升,养老压力巨大
据预测,中国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进入负增长,而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近5亿。总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翻倍使得中国在2030年至2050年间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进入最严峻时期。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测,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8亿多,到2050年进一步减少至6亿多。中国老龄化进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实现百年目标同步,在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正影响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因此。在这关键时期,开发利用巨大储备的老年人力资源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一举两得的良策。把巨大的养老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动力。
(二)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决定了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经历了三次高峰:1950-1958年、1962-1975年、1986-1990年。当下,第一波高峰出生的人口处在62-70岁,正相继迈入老龄行列,第二波的正处在48-58岁,即将进入老龄期,且比重大。也就是说,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即将面对约10亿老年人口的总流量:大体来说,1949年以前的人大约有1.3亿,50后大约1.56亿,60和70后大约4.38亿,80和部分90后(1994年前出生的)大约3.16亿,加在一起,除去不幸英年早逝的大体为10亿人。(80、90后都是独一代)。处在人口老龄化的洪流中,我们步入了人类生命管理的新时代,那就是充分发挥这10亿老年人力的聪明才智,以积极应对波涛汹涌的人口老龄化浪潮。
(三)“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扩大老年社会参与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突破两个大关。第一个大关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将在“十四五期” 末超过3亿,达到3.03亿,而2019年是2.54亿。第二个大关是16岁-59岁劳动人口从2023年开始每年将减少千万大关,而“十三五”期间年均500万左右,这意味着税基和费基的减少。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窗口期,合理布局,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尤其是2020、2021年老年人口增幅小、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是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战略准备机遇期,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布局,努力构建与老龄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包括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四)老年人口的巨大规模奠定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基础
目前中国有2.54亿老年人口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一半人口年龄低于70岁,如果没有就业,就只是1亿多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1亿多双可以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手。
(五)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延长提供了开发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健康理念的形成,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0 年的74.8 岁上升至2019 年的77.3 岁。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健康状况使其具备继续劳动的能力,而且老年人的就业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
(六)老年人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凸显了开发价值
老年人是一个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概念范畴,青年人的父辈差不多都已进入老龄,再过二三十年,今天的青年人就是未来的老年人。青年人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以理解、引导、帮助父母,将来也可以更好地规划青年自己的老年生活。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其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个重要竞争因素,是获得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等的重要辅助条件。今天的老年人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飞速发展的,因而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中国老年人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过小学教育或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比重占到70% 以上。从1982 年到2010 年的四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老年人比重逐渐在缩小,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在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入的老年人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改善了老年人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居于世界中上行列。1978年,中国的受教育年限为6年,到201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9年。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预示着中国的人均教育程度愈来愈高。而且随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不同方式给自己充电。
(七)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低,有利于创造就业
老年人就业的优势体现在:首先,老年人相比于年轻劳动者,其再就业后的培训成本较低。其次,老年人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再者,在新业态里,老年人也有独特优势,如养老行业的“幼老服务老老”。最后,老年人的工作经验、智力优势、人脉关系,也可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传递给年轻人,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优化老龄思维,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老年人力资源价值观念,促进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中国老龄化趋势还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要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重塑老龄社会新思维。将老龄社会视为一种正常发展的社会形态,改变全社会恐老、拒老、岐老心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老年人力资源价值的观念。喝水不忘掘井人,老年人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切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就会杜绝“强者胁弱、众者爆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有孤独不得其所”之乱象。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加强宣传,典型示范,引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蓬勃发展
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心态年轻,任何年龄都能踏浪前行。从古自今,无数老有所为,大器晚成的先例。中国有句古话“姜公八十遇文王”,说的是姜太公年届八十还能助文王建功立业。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七十岁,重新上战场,打败法国侵略者,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当今社会,有两个人物大家耳熟能详:一个是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90岁高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一个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医疗问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其实,要圆满人生,不仅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还要赢在在人生终点线。
(三)加强宣传,使“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深入人心,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坚定“老有所学”理念,做到终身学习,不断创造新的机遇,充分、优质发挥余热。孔子曰:好学近乎知、近乎智。他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因此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更要思考到老”。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无法自我掌控,但只要坚持学习,生命的宽度、厚度、浓度就完全可以有自己把握。处在知识加速更新的年代,坚持学习,使我们在逆水行舟中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助力神器。
相关期刊工推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秉承服务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理念,直接面向国内外各类、各级研究生培养院校,以学术文献快速报道、广泛传播为手段,努力实现劳动保障知识研究成果共享。设有:保障论坛、人力资源、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专题探讨、域外传真等栏目。
老年人是美好生活的开拓者、建设者、奉献者,老年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想紧跟时代步伐,则必须接受再教育。继续接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权利,更是老年人的需求。
(四)健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立法,制度保障
加强对老年人就业和再就业的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颁布促进老年就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还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企业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在制度上规定对试用、聘用老年人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发放补贴等。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健全老年劳动力的招聘、续聘、解约制度,保护老年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和劳动保障等。
(五)加快延迟退休政策落地步伐, 实行延迟退休制度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滚滚浪潮,大多数国家的应对措施都是延迟退休年龄,达到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以扩大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的目的。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个别国家会更长,如日本,计划延长退休年龄至70岁;许多发展中国家退休年龄也大多超过60岁。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世界上最低的,人均退休年龄不足50岁。退休制度仍沿用建国初期的基于当时人均寿命不足40岁的制度规定。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7周岁,原有的退休制度导致大量年富力强的老年劳动力过早地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自2016年中国开始研究设计方案,拟实行延迟退休年龄制度,十四五时期有望正式实施。改革退休制度,牵涉千家万户,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影响深远,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加大政策宣传,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治保障,核心是要积极发展经济,从源头上解决老龄化问题。
(六)以系统性思维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当下到2050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龄化率持续加深对养老与社会保障体系构成挑战,因此,我们要在借鉴发达国家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中国老龄社会的公共治理体系和制度框架,将局部的、碎片化的公共政策和管理体系进行重组,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治理体系,实现老龄社会公共治理的系统性战略新格局。——论文作者:杨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