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摘要】怀孕期间腹腔内压力变化。在怀孕期间,随着怀孕子宫的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子宫在盆腔中的位置逐渐变为垂直。到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垂直器官,并且压力不断施加压力到骨盆底的支撑组织上。本文在黄州区妇幼保健院检查了115名孕妇的骨盆底肌力量,并分析了分娩后骨盆底的电生理指标,并分析了影响其的详尽因素。产后6-10周进行骨盆底康复课程,以探讨孕妇骨盆底功能变化的机制以及产后尿失禁和骨盆器官脱垂的病因,并观察早期骨盆底康复的短期影响产后预防。并提供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试验。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关键词】盆底综合肌力 分娩方式 盆腔脏器脱垂 产后康复

  1.前言

  妇女的骨盆底组织对于维持骨盆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功能具有特殊意义。当骨盆底组织受损并发生病理变化时,骨盆器官和相应器官的生理状态和功能也发生病理变化,这种疾病称为女性骨盆底功能。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已成为危害妇女尤其是中年和老年妇女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尿失禁,排尿困难,骨盆疼痛,脱垂,排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产后盆底功能临床资料选择产妇于黄州区妇幼保健院分娩,于产后6-10周,进行问卷调查,调取病历,盆底综合肌力测定初产妇共115例。入选标准:认知能力强,经知情同意入选为本研究对象,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年龄23-39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黄冈市图书馆相关书籍,中国知网、万方网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总结分析,为本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2.2实验法

  对产后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疲劳度、阴道压力情况分析,盆底电诊断,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妊娠及分娩相关情况,如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孕期和产后发生状况、会阴损伤史、妊娠合并症等。既往病史等。将参与实验的女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妇中选取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产妇于产后6-10周开始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以未治疗者为对照组,评价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用均数士标准差,以表示进行统计描述,釆用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的比较釆用检验,检验水准a=0.05。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实用医药》(旬刊)创刊于200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结果与分析

  3.1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

  对于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选择。 当前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骨盆底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电磁神经刺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和子宫托。 骨盆底肌肉康复包括骨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 骨盆底肌肉功能训练的常用康复方法包括阴道运动,通过改变骨盆底神经和肌肉收缩来帮助分娩后恢复骨盆底功能。为患者制定的骨盆底康复计划是预防和治疗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最佳方法。

  3.2妊娠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

  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63%,其中分为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率为45%。子宫脱垂不同分挽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妊娠期增加、分娩前、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阴道分娩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和会阴撕裂与产后的发生呈正相关,是发生产后早期的危险因素。

  3.3生物反馈电刺激的具体效果

  观察组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类肌纤维平均肌力,肌纤维,肌电压。将这些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总的有效率为89%,其中度总的有效率为度患者总的有效率为76%,产后的总有效率为91%。

  4.结论

  研究表明,与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成本低和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优势,使其成为早期介入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首选。有轻度至中度症状的患者,阴道分娩可以不同程度地损伤会阴神经,骨盆筋膜和其他骨盆支持组织,从而导致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然而,选择性剖腹产对骨盆底组织的损害较小,同时,生物反馈的电刺激疗法对分娩后女性骨盆底的康复有一定疗效。——论文作者:范玉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