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涟源市梅林村癌症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2

  摘要 目的 了解梅林村癌症发病及流行状况,寻找癌症发病危险因素,以期为当地癌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社区对照研究探讨癌症发生与HBV、HCV感染及饮用水污染的相互关系。结果:梅林村癌症标准化发病率为167.48/10万,癌症发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社区对照分析显示,梅林村肝癌和消化道癌症发病数(P=0.01)以及其饮用水中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七甲村(P<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肝癌患者HBV(P=0.00)和HCV(P=0.04)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结论: 饮用水硝酸盐氮污染和人群HBV、HCV感染是梅林村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涟源市梅林村癌症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关键词,癌症,调查,危险因素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新发癌症约1266万,死亡756万,预计2020年癌症将达到1685万,死亡1016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1]。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增长趋势,有学者研究发现2002—2010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从2002年的119.71/10万上升到2010年的162.87/10万,年均增长速度为5.13%[2]。

  涟源市梅林村癌症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相关期刊推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刊登内容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种慢性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临床各种多发病以及环境医学、工业卫生、计划生育、先天缺陷等方面的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灾害流行病学;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和预防疾病及保健对策;与流行病学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学、免疫学;控制疾病与杀病原微生物、医学昆虫动物的新技术,新经验。

  涟源市梅林村位于杨市镇内,地处东纬27036’48.28’’和东经111051’22.35’’,海拔高度为130米;与洄水、金盆、梧桐、七甲村相邻,有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462人,385户,其中男878人,女584人。农业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上游2-3公里处有一家以生产炸药为主的军工厂(169厂)。自1994年以来,该村共发生癌症病人34人,癌症发病率较涟源市其他地区为高,为了解梅林村癌症发生的原因,涟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梅林村1994年以来所有癌症患者开展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和环境水体调查,以期为当地癌症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1994-2009年梅林村被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对照为年龄在15岁以上、居住在梅林村10年以上、既往无肿瘤史的人群,按年龄、性别进行1:5进行匹配。同时以上游邻村(七甲村)作为对照,探讨饮用水污染及相关感染因素等对癌症发病的影响。

  1.2 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4-2009年梅林村癌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病例对照分析和社区对照分析;血清HBsAg和抗-HCV检测采用ELISA法。

  1.3 资料分析 以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

  2.1.1概况 1994-2009年,梅林村共有人口17444人,共发现癌症患者34人,其中肝癌15例、肺癌7例、肠癌5例、子宫癌4例、食道癌、胃癌、喉癌各1例。每年粗发病率平均为194.91/10万,梅林村的癌症发病率从2000年开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到2008年达最高为615.60/10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梅林村癌症标准化发病率为167.48/10万。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肺癌次之,患者已全部死亡;现存活6例病人(其中肠癌2例、子宫癌2例、胃癌1例、喉癌1例),梅林村癌症类型分布见表1。

  2.1.2 年龄性别分布 男性25例,女性9例,男女性别别为2.78:1。确诊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78岁,发病年龄以60-69岁较多,中位数为52岁;其中50岁以上占70.59%(24例)。梅林村年龄发生癌症分布见表2。

  2.1.3 职业分布 梅林村癌症患者以农民为主,患病30例,占88.24%,工人2例,医务人员和学生各1例。

  2.1.4 周围环境调查 1994年以前,梅林村村民与七甲村同以孙水河水(溪水)为饮用水,河流不游经169附近。目前两村80%的村民饮用水均为浅层地下水(8-9米),基本建立于农田和渠道旁边。自1996年以来,梅林村有20余户养猪专业户,养殖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沟渠和农田中。而七甲村在169厂上游,村民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

  2.2社区对照分析

  除饮用水源不同外,七甲村在人口构成、生活特性、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梅林村类似。但1994-2009年,七甲村仅发生癌症病例19例,其肝癌和消化道癌症发病数显著低于梅林村(χ2=6.402,P=0.011)。见表3。

  为了解饮用水源污染对癌症发病的影响,我们分别对两个村的不同水源进行了多次检测,结果发现,在梅林村采集的所有饮用水(井水)的硝酸盐氮含量均超过国家生活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也显著高于孙水河水和七甲村井水中硝酸盐氮浓度(F=11.74, P<0.01)。具体检测结果见表4。

  通过对梅林村和七甲村村民乙肝携带率的抽样调查,发现梅林村村民的乙肝表明抗原阳性率显著高于七甲村村民。具体比较见表5.

  2.3 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对梅林村确诊为肝癌患者的回顾性调查和检测,15例肝癌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11例,丙肝病毒感染4例,同时在梅林村和七甲村中没有患癌症的人群中随机抽取75人进行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检测 ,肝癌患者HBV和HCV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具体比较见表6。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WHO)估计,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逐年明显增加。21世纪初叶,全球癌症发病率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1.6%,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年均增长最快的时段[3]。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预计有有新发浸润性癌症病例数429.2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000例癌症,有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亡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癌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4]。

  研究表明,烟草使用、酒精使用、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偏低以及慢性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部分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都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癌症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黄曲霉毒素、饮水污染和肝炎是肝癌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5-6];同时与长期嗜酒、肥胖、糖尿病、螺杆菌感染有关[7]。肝癌与炎症的关系与其他肿瘤相比,可能关系更加密切,因为约有60-80%的肝癌患者存在的乙型肝炎病毒或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肝内炎症环境,在亚洲国家主要以感染乙肝病毒为主,而在欧美国家以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为主[8]。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示:梅林村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次之,与有关调查分析一致[9].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也证实,梅林村肝癌发生的几率较高,与该村村民乙肝病毒(HBV)感染比例较高有关,丙肝病毒(HCV)感染也可能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居第二位,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吸烟率上升、被动吸烟污染、对烟草更为敏感、室内烹调油烟污染和燃煤暴露、家族史、慢性肺部疾患史、饮食因素以及基因、代谢和性激素水平等有密切关系[10]。所以要提倡戒烟,避免被动吸烟,经常开窗通风,使用抽油烟机及空气净化装置等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癌症发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极可能是由于生命历程中特定癌症危险因素的积累,加上随着一个人逐渐变老,细胞修复机制在有效性上具有走下坡路的倾向。

  在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中,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硝酸盐(包括亚硝酸盐)对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并没有危害,但在人体内经硝酸盐还原菌作用变为亚硝酸盐后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除了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反应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影响血液的氧传播能力外,还能与胺、酰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亚硝胺和亚硝酰胺,从而诱导肝脏、肠道、脑、甲状腺、骨骼、神经系统等肿瘤[11]。我们的调查发现,该村从1996年开始有20多户养猪专业户,猪粪尿水经简单处理后排放在渠道中,没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进无害化行处理,长期的聚集作用致使周围水井中硝酸盐氮含量显著超标,同时该村的水井主要以浅井为主,井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显著超标,应是导致该村村民消化道癌症发生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213.6/10万人年)和死亡率(149.0/10万人年)均显著高于城市(191.5/10万人年)和(109.5/10万人年)。同时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农村(30.3%)显著低于城市(42.8%)[4];所以农村将是我国今后癌症防治的重点区域。

  针对梅林村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新生儿等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加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以及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从而降低水体尤其是饮用水的污染,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今后要大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合理平衡膳食,不饮或少饮烈性酒,不滥用药物,不吃霉变食物,不生吃和不吃未煮熟、煮透的海产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大筛查和早诊断的效果和覆盖面,帮助人们在征兆发觉之前查明早期癌症或癌症前期患者;通过治疗和关怀实现缓解疼痛及其他问题,可以延长当地癌症患者的生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效减轻癌症的疾病负担。肿瘤只有早诊早治,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肿瘤防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性。——论文作者:刘新亮 戴颖影(通讯作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