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复杂的,多元化的概念。把“公共”与“艺术”这两个概念并置在一起,本身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在公共艺术不断拓展的今天,人们仍处在不断地界定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过程中,公共艺术仍处在对多维领域的拓展中。近来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当代社会文明化程度,人们对于空间的体验也越来越有态度,公共艺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研究

  关键词: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研究

  引言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至今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而公共性才是其创作的前提条件。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分析与解读要先从公共性开始,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急需获得扩展与补充,需要解决与平衡内外矛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简言之,所有公共艺术的体制合法性,就它跟社会的外在关系而言,皆需经由“公共”的诞生和发生,方得以立足。

  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研究相关期刊推荐:《绿色科技》是由湖北省林业厅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武汉新兴绿色科技研究所联办的科技期刊,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

  1、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的是可以在开放空间中看到,参与和使用的艺术,艺术行为或艺术设施。它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向大众传递信息。公共艺术概念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狭义上,它更多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和公共空间的文化界定紧密相关;从广义上,它又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特征以及城市建筑、城市规划紧密相关。公共艺术有两个必要的存在条件,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因此,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公众与社会,并且会因环境将给予新的内涵。

  2、公共艺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的发展不断进步,国内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并举行了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对公共艺术广泛宣传。尽管社会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度和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公共艺术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讨论上,尚未构建公共艺术理论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确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后,国内公共艺术借助相对成熟的国外公共艺术的经验,起步就直接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性的问题,但缺乏公共意识,所以公共艺术往往是艺术家的个人思想主张的呈现。导致缺乏公共性,对于公众如何“介入”的问缺乏思考与探索。中国公共艺术的内在矛盾:第一,共性与个性的挣扎。中国公共艺术的最理想之状态就是要涵盖大部分人的意志,这样才有公共性的意义。但中国当下的公共艺术仍旧欠发达,原因在于公共生活的起步晚,在公共领域的发展时间也很短,使得公众对于公共意识与公共观念甚是匮乏。因此,公共艺术在公共语境中的个性表达与共性无法找到平衡点,始终无法在不同文化层次间确保有同理心,表现为局限性的公共性,表现在一定人群之中的公共性,实则是共性的缺失和个性的放大。第二,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貌合神离。在创作公共艺术时,要看创作客体的首要属性是艺术性还是功能性。当下业界的选择常常为“适可而止”,即两者皆有“中庸”观念。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出发点与目的皆不同,前者注重美感,后者注重实用。出发点与目的性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同一物体上的矛盾,矛盾如何找到平衡点使之契合,是中国公共艺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3、案例

  3.1卡夫卡头像

  卡夫卡头像雕塑是设计师大卫塞尔尼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市中心。由42块移动的镀铬板组成,板面可以同向和反向移动,形成三个角色,提醒人们,布拉格曾经是说三种语言的城市。

  3.2梵高的耳朵

  《梵高的耳朵》是一件高达9米的大型户外雕塑。站在远处观望,它的外形像一个抽象左耳的外轮廓,但当你离进时,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个直着的一个充满1950年代加洲棕榈泉设计风格的直立游泳池,设计师将游泳池内的水抽尽,让他直立在美国商业区的街头,让来来往往的行人快速通过时,造成一种既远及近的错视感,作品利用措置的表达手法,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当中,看到泳池对阳光下的慵懒与放松产生幻想,两者充满了矛盾。

  3.3浮光戏莺

  《浮光戏莺》是典型的利用技术模仿自然界鸟鸣的光刺激反应艺术。这件公共艺术缘起于镜面反射游戏,借用光的反射装置,使观众参与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光语言的叙述性描绘。拿光来讲故事,不只是视频媒介的特权,公共艺术有时候会做得更好。当然,不论何种媒介,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配合。就像许多大片期待更高的票房,公共艺术也期待设备被公众更多更主动的操作,这样才能完成作品预定的目标。随着新技术大量应用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广义物理学领域的诸多知识成为艺术工作者的必备创作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在许多公共艺术中逐渐常见。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门类的学科界定,在新技术的召唤下,可拓展的范围很广。新技术为公共艺术的全新探索提供了可能的方向。《浮光戏莺》使用传感器原理与功效,通过公众操作设备,触发该环境的百鸟争鸣,将视觉消解后导入听觉,达到身体行为的关联性互动,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空间氛围。作者创作这件作品,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的公共艺术概念出现解体重构。作者需要掌握物理、工程、生物、艺术、环境、心理、消费、市场等多方面的知识。合适的既有环境不仅有利于突出作者预想的效果,还能促进观众积极地参与,甚至引起社会更深入地关注。

  4、智慧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4.1与科技融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科技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针对于公共艺术,应该增加其科技性,对话性,参与性,生态性,教育性,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新能源、虚拟现实、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增加降尘抗霾、污水处理、制造能源等作用,丰富公共艺术功能,丰富新的艺术形式。

  4.2与环境融合

  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在购买和设计时不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简单的草率的安置在场地当中,即未突出景观质量,也未表达内在含义,仅仅是一个摆设。而真正的公共艺术应该首先考虑周边的环境,是针对白领、老人还是儿童,是地处写字楼、公园还是居住区。公共艺术内外在表达应该源自场地环境,要想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最直接的途径便是“私人订制”,让设计者在环境中思考,在环境中设计,在环境中融合,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对话,才能真正激活公共艺术,还可成为区域象征和地标。

  4.3与观众对话

  可利用手机软件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参与,可利用体感装置启动作品,可利用运动模式鼓励参与等,让作品与公众交互体验,会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体验感与积极性,构建人与艺术作品沟通的桥梁,以积极的态度改善空间中冷漠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公共艺术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公共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第二个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研究;第三个是公共艺术创作与实施的基本策略。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公共艺术才会在我国的城市空间品质升级中起到重要作用。唯有如此,才无愧于几代人对公共艺术的努力。——论文作者:吕彦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