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医学影像诊断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正确,随着临床诊断技术方面研究深入,误诊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依然存在。心理学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医学方面知识,属于行为科学,结合心理学及影像诊断,是一种尝试,可作为临床重点研究内容,在诊断过程中,多位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可调查心理因素影响诊断正确性的程度。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心理因素;误诊
1 临床上使用高新技术精密检查仪器,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进行有效提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有效性明显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依赖高新技术精密检查仪器,未能有机结合心理因素,误诊率较高。分析得出,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临床医生不同,具备不同心理状态,因此,在其他因素干扰程度相同情况下,若临床医生心理因素差异较大,可导致影像诊断正确性受到极大不良影响。
1 心理因素的内容
1.1 认知的阐述
医学影像在临床上常见,客观存在,对于诊断医师来说,应认知医学影像,凭借以往积累的经验及学习的知识,加深对医学影像的了解。举例说明,若临床医师不了解肝脏血管瘤相关诊断知识,未见过并分析肝脏血管瘤影像表现,在诊断此种病变过程中,不能认知。对于诊断医师来说,资历、知识面、资料来源、外语水平、钻研精神、思维方法、学科专长、治学态度等因素[1],均密切相关认知水平。
1.2 动机及愿望的阐述
在心理因素中包括动机,属于内部动力,对于医学影像诊断医生来说,观察成像结果过程中,希望图像有效、清晰,这属于动机,希望观察到预期水平的成像结果,这属于愿望,临床医师可根据成像结果,正确、完整诊断患者病情。实际临床工作中,影像成像结果预期水平往往达不到,举例说明,初次检查过程中,成像结果显示患者股骨头阴影浓淡不均,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坏死,因此,诊断医师会将确诊愿望水准下降,定义为缺血坏死可疑,告知患者应进一步开展CT及MRI诊断,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诊断过程中,由于诊断医师愿望水平未能达到或者超出,均可导致患者出现误诊。
1.3 从众及仿效的阐述
受到外界团体行为干扰,个体在判断及认识上,符合社会舆论或者多数人,称为从众;依据个人认识及记忆,模仿及效法社会上各種行为,称为仿效。在社会上常见从众及仿效[2],例如,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习惯、流行服饰、风俗等不同。
1.4 其他心理因素的阐述
在各种现象出现前,观察者若事先被提示重点关注某一征象,对比其他现象,被发现几率大大增加,称之为心理倾向,对于诊断医师来说,心理倾向不同,认识同一图像时,了解到的信息不同,若读片医师从事不同专业研究,在阅读同一胸部X线片时,遗漏有关本专业表现较少发生。在读片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倾向积极作用并从多个角度对影像意义进行认识及思考。
期刊推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核心期刊。反映我国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致力于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为从业人员建立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医学影像学学术交流。
诊断医师在诊断过程中,若先看临床资料后诊断,容易遗漏某些信息,因此,应先开展影像检查,认真分析[3],然后有机结合临床资料,准确、客观诊断患者病情,结合两者,可避免漏诊、误诊。
2 医学影像诊断及心理反应之间的规律
诊断医师认为医学影像属于客观刺激物,观察及思考影像时,可诱发心理反应,遵循一定规律。对医学影像诊断及心理反应之间的规律进行分析,可明确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有利于患者顺利开展治疗,可为患者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1 得益律、选择律
在各种互相并无关联的刺激中可同时存在得益律、选择律,个体选择最有利,促使自己地位较强、优先,可抑制其他反应。在读片过程中,若诊断医师出现饥饿感,需在心理上做出选择,将读片诊断放置于优先地位,有利于患者治疗,可帮助医师维护职业信誉。
2.2 变迁律
原选择优势反应持续,由于诸多因素出现(疲惫、厌倦等),逐渐减弱,对其他反应选择性增加,称之为变迁律,因此,诊断医师应将连续不间断长时间工作、单调工作尽量减少,注意穿插及转换工作题材,提高工作兴趣,短暂休息,保证诊断医师在出现变迁心理反应时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
3 讨 论
综上,若想有效避免医学影像诊断中误诊,应定期培训诊断医师,对诊断医师专业知识面进行不断拓宽,对临床经验进行定期总结、分析,在影像诊断医师之间,可通过互相交流,对专业领域外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对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消除,避免出现漏诊及误诊,避免影响患者顺利开展治疗工作。——论文作者:张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