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发布时间:2020-07-25
摘要:社会资本用于解释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然而,将社会资本引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客观。本文考察社会资本综合属性的同时,关注水资源,以兼顾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客观性,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间发展相对均衡,未引入水资源导致高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低估环境污染;②总体而言,社会资本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抑制环境技术效率;单维度而言,社会资本的网络维度对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影响,而信任维度有负影响;③政府环境规制和科技水平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资本禀赋结构对其有负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固定效应模型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众多学者对这一经济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其度量的优化过程中,现有研究虽然考虑到了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1,2],却很少涉及水资源的利用,这影响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准确性。社会资本被认定为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后的第三大资本[3],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任关系、共同的规范和准则、沟通和网络[4]。我国是关系型国家,注重人情关系[5],以往关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科技创新[6]、知识资本[7]、收入差距[8]等因素,并未广泛探究社会因素(即社会资本)。因此,社会资本对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否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待考证。故而,本文相较于已有研究,改进之处在于:第一,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将水资源纳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过程,以期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第二,在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特别考虑社会资本,揭示社会资本作为新的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1、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致使学者将研究视野聚焦于环境资源方面。研究者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到生产函数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资源消耗变量作为投入要素。学者们往往将资源因素特定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表示,将能源作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础要素投入。陈真玲采用超效率DEA方法,构建Malmquist指数,将单位GDP能耗作为能源投入纳入指数测算模型,分别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方面研究区域生态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2]。Hu和Wang、王群伟等将能源投入要素作为资源因素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中[9,10],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有单独研究水资源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王喜峰将水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到DEA模型中研究水资源效率[11]。这类研究的不足在于:在考虑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只考虑单种或单类型的资源消耗,并未兼顾多类型资源的结合。
第二,将环境污染变量作为产出变量。王兵等将资源作为投入要素,SO2和COD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坏”产出,测度了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发现环境无效率是常态,能源的过多使用、污染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12]。陈诗一、刘华军和李超均将能源投入和CO2排放产出变量同时引入生产函数,发现正确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比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估算值更低[1,13]。综上所述,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情况下,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估值降低,但是大多学者只考虑某一种或某几种化学污染物,甚少将化学污染物进行状态分类。
相关知识推荐:环境类杂志投稿指导
通过前文所述,研究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时,资源的单类型投入,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不完全性考察,造成了生产效率测算的扭曲性。因此,在经济和环境共赢的前提下,为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将资源分为能源和水资源,将环境因素以“三废”的形式一并纳入生产过程中。
2、社会资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于1980年首次提出,它的出现给当今经济学和社会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作为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后又一资本被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已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当中[14]。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既能促进经济和环境双赢[15],又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影响[16]。
(1)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3个方面发生作用:①社会信任作为润滑剂,减少摩擦,提升效率。社会信任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合作关系,缓解市场交易的冲突,减少交易费用。良好的信任关系能提高信息的扩散效率,降低企业内的代理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社会信任还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机会平等上[17]。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明显存在,这会影响社会信任程度从而降低技术效率。②作为非正式制度,发挥替代作用。社会规范的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弥补作用。社会规范程度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降低了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12]。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效率的进步。③作为网络资源,传播信息,发挥网络的“扩散效应”。网络的发展使市场信息更加对称,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更趋平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18]。然而,并不是社会网络发展越好,起到的积极作用就越强。例如,网络对恶意信息的发酵与传播,造成群体性冲突、加剧群体间的不信任,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资本基础[10];在中国特有社会环境中,人际网络与政治权力结合所形成的裙带关系,使公私权利混淆,加剧腐败和不平等,继而影响到社会信任水平[10]。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网络的发酵性事件,对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企业形象,通过影响企业管理成本,进而影响到技术效率。
(2)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
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3个方面发生作用:①加大技术分享。信任程度越高,技术的分享与创新过程中越能减小矛盾与监督成本[20],甚至在“协同效应”作用下化解矛盾,进而促进环境技术进步。相反,不信任的感情出现时,个体间产生负面情绪,也会减少贡献行为[21]。②促成技术合作。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1]。社会规范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能促成特定的行动,也能限制人的行为[22]。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因共同的信仰、情感或兴趣而自发聚集在一起,这种“约束效应”有利于成员间相互支持,促成团队合作。③促成风险技术投资。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比较高,而资本家通常都趋向于风险规避,信息的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导致研发投资的不足[23]。信息交流的充分与流畅,促进投资商与研发人员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24]。因此,社会资本通过人员和信息的网络拓展,降低了技术外溢和传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12,25,26]。
(3)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分析
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Xiong和Pu总结了中国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37项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近80%的实证表明,社会资本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7],社会网络的新兴经济作用和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也越显突出[28]。社会资本内容中的信任和基于信任的网络,促进了经济体间的信息共享,给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经济增长[29]。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影响可能是区域差异造成的[30]。也有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科技创新是研究社会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的主要理论路径[15]。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那么,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还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社会资本分为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这3个维度,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社会资本通过协同效应、扩散效应和约束效应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影响方式如图1所示:
因此,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3个研究假设:
H1: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作用,而作用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影响。
H2:社会资本对环境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作用大小取决于社会资本各结构的影响。
H3: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环境技术进步主导型,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后续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社会资本的度量,构建社会资本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模型,从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方向、强度等方面揭示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论文作者:万建香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