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 正文

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成因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摘要:分析了学术界的两种主流观点,倒“U”型曲线还是正“U”型曲线。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成因的相关文献,并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的成因,既有研究对于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有较大分歧,但研究者们都肯定了一种观点,即制造业的集聚的确会造成环境污染,技术外溢、环境规制等反作用可能会降低环境的污染水平。通过建立产业层面的面板回归模型发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产业集聚度越高,污染程度越低。而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恰恰相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所以污染排放较低是因为受到政策的约束和政府监管程度较强,外资企业则由于政策的放宽而导致污染排放量较大,符合“污染避难所”理论。我国有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并没有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导致产业集聚区资源消耗过度,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排放量较大。

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成因探究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环境污染;成因研究

  2010年以来频发的雾霾问题、水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等恶性环境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问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贡献的研究与探索。以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产业的集聚[1],技术发达的企业会将清洁技术分享给不发达的企业,使集聚区的环境污染下降[2]。Esty和Geradin(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会人为地降低环境规制的强度或放宽污染排放标准,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3]。Ropke认为在相邻地方政府的博弈中,为了吸引外资以达到产业集聚的目的,地方政府会产生“逐底效应”[4]。

  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成因探究相关期刊推荐:《环境污染与防治》(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主佃。刊登有关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报告和综述等学术文章,交流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经验,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动态”。

  基于以上经典理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时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原毅军等(2015)、雷海等(2017)、杨帆等(2016)、李炫榆(2015)等学者通过严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的成因。

  1倒“U”型曲线还是正“U”型曲线

  制造业集聚如何作用于环境,学术界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是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制造业的集聚,环境污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另一种是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正“U”型关系。

  原毅军等(2015)认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决定了“U”型曲线的拐点位置[5]。杨仁发(2015)借鉴了Copeland-Taylor模型也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他认为FDI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6]。苏芳(2015)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符合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集聚程度、不同的产业在集聚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7];在单一污染物方面,李炫榆等(201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倒“U”型关系,而且,相邻地区会互相影响[8];张可(2015)认为环境规制强度和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抑制了集聚水平的提高[9];豆建民(2015)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倒“U”型曲线[10]。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正“U”型曲线,雷海(2017)认为,产业集聚在最初通过影响能源结构、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促进进环境保护,而且,我国大多数产业处于曲线左边[11]。有趣的是,谢荣辉和原毅军(2016)在基于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的研究中推翻了2015年的结论,得出了一个正“U”型曲线[12]。

  2中国制造业集聚区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会降低环境规制强度,许多发达国家由于本国的环境规制强度高,将产生额外成本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有时,相邻的地方政府间为了竞争外资会一再放低环境底线,这就是“向底线竞争”。中国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成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时究竟有没有产生“向底线竞争”现象呢?是否是这两种现象造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区的环境污染呢?

  王兵等(2016)研究认为:制造业集聚导致空间上的集中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13]。杨帆等(2016)将产业按照所有权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将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看成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产业层面的面板回归模型发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产业集聚度越高,污染的程度越低,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恰恰相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所以污染排放较低是因为受到政策的约束和政府监管程度较强,外资企业则由于政策的放宽而有较大的污染排放量,符合“污染避难所”理论。我国有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而没有对产业集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集聚过度地消耗和掠夺了资源,致使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排放较高[14]。

  3结论

  现有的文献通过不同视角的切入,得出了多种结论。研究者们都肯定了一种观点,即制造业的集聚的确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技术外溢、环境规制等反作用可能会降低环境的污染水平。——论文作者:苏 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