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3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儿童30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预检分诊,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儿童300例为观察组实施二次预检分诊模式,比较两组高危患儿识别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就诊等待时间及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高危患儿识别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应用于儿科门急诊能有效提高高危患儿的识别率及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缩短就诊等候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儿科;门急诊;二次预检分诊;应用效果
预检分诊是根据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快速分类,指导患者挂号分诊的重要手段,旨在及时识别高危患者,使其得到快速救治
[1-2]。儿科门急诊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种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预检分诊质量直接关系患儿的安全[3]。但随着儿科门急诊接诊量越来越大,儿科门急诊拥堵现象频发,不利于分诊质量的提高,加之常规预检分诊再评估机制的不完善,极易造成候诊的高危患儿出现漏诊、诊断不及时或因候诊过程中病情变化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激化医患矛盾,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及服务形象[4]。二次预检分诊是一种实施先分诊、再挂号、再分诊的预检模式,近年来有学者将其应用于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取得较好效果,有效分流了患者,促进了就医安全[5]。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及效果,为临床患儿诊治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儿童3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儿童30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69例,女13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7.5±3.6)岁。对照组男174例,女性126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年龄(7.8±3.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3个月~14岁;患儿或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研究期间自动离院患儿;因突发性群体事件入院的群体患儿。
1.3方法
1.3.1对照组 实施常规预检分诊,由1名预检护士通过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询问患儿疾病表现及病史等判断患儿病情,确定分诊,安排就诊次序。候诊期间,由预检护士进行巡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主诉判断病情变化。
1.3.2观察组 实施二次预检分诊模式。①初次分诊,由2名经验丰富的预检护士借助Brigton[6]编制的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对患儿心率、呼吸、意识进行评估并记录,笔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对体温的检测,并根据分诊标准进行分类,安排有序就诊;②初次分诊标准及分诊时间,参照谢成等[7]急诊儿科分诊标准,Ⅰ级(危急):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立即抢救;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昏迷;惊厥;血糖<60mg>;Ⅱ级(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生命危险;呼吸窘迫;SaO2<90%;Ⅲ级(紧急):生命体征稳定,有状态变差的危险;Ⅳ级(标准):生命体征稳定但有急诊情况;Ⅴ级(非急诊):非急诊,可在社区医院、门诊等解决。Ⅰ~Ⅱ级患儿直接进抢救室治疗,Ⅲ级患儿候诊于急诊诊区,须在20min内处置;Ⅳ级患儿在候诊区按照次序就诊,须在30min内处置;Ⅴ级患儿无需急诊处理,建议家属带患儿到门诊就诊,须在60min内处置。预检分诊护士将初次分诊及处置情况记录于病历本,并告知患者达到候诊时间点将进行二次分诊;③二次分诊步骤,设立二次分诊专职护士,负责对门急诊候诊患儿进行巡诊,并对巡诊过程中发现病情变化或发觉不适的患儿及达到候诊时间点仍在候诊状态的患儿进行二次预检分诊,主要通过“一看、二问、三PEWS评估、四再分诊”方式,PEW总分0~12分,若PEWS总分≥5分则调整为Ⅰ级,入抢救室治疗,若PEWS总分为0~2分,则无需改变预检分诊等级及就诊去向;④二次预检分诊注意事项,实施过程中,注意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耐心沟通及就诊指引,让其充分了解分级制度和就诊原则,尽量争取患儿家属理解和配合;⑤改进优化,对二次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寻找需改进的节点,进行优化完善,使分诊质量持续提升。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高危患儿识别率:采用PEWS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PEWS总分≥5分为高危患儿;②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投诉、纠纷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③比较两组患儿就诊等待时间;④采用自行编制的儿科门急诊患儿家属候诊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其候诊满意度,问卷包括就诊流程、服务态度、候诊等候时间、服务质量、分诊效果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分20~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该问卷信效度较好,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6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秩合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推荐阅读:儿科方面的论文多久可以顺利发表
2.结果
2.1两组高危患儿识别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等待时间比较
观察组高危患儿识别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医院存在儿科门急诊拥挤现象,一方面原因是大多数来院就诊的患儿家属对疾病及就诊流程的了解较少,仅凭经验盲目挂号,挂错号问题突出,直接影响门急诊环境及分诊效率,甚至导致不良事件发生[8]。另一方面,由于分诊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分诊护士忙于超负荷的初次预检分诊及协助抢救危重患者,缺乏进行巡诊的时间和机会,无法对普通候诊患儿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很容易造成潜在高危患儿漏诊及病情恶化时无法及时被发现,贻误病机[9]。
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将PEWS评分应用于患儿分诊中,将患儿病情分值化,使分诊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标准性,弥补了常规分诊护理人员仅凭经验分诊的不足和缺陷;建立完善的再评估分诊系统,指导护士最大程度识别潜在高危患儿,及时调整分诊等级及治疗去向,实现二次分诊的有效性和准确性[10-11]。相关文献显示,二次分诊模式能有效降低急诊患者候诊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高危患儿识别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二次预检分诊模式能有效提高高危患儿识别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采用PEWS评分指导分诊,明确了各级临床表现、就诊处置及接诊时间,提高了首次分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增加分诊护理专职人员,通过设置专门的二次分诊护士岗位,解决了常规分诊中护士因工作繁重而无暇进行巡诊的问题,降低了高危患儿的漏诊率,确保了高危患儿及时救治,进而抑制了不良事件的发生[13]。对于高危患儿而言,就诊等待时间越长,意味着危险性越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就诊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二次预检分诊模式采用5级分诊制度,实施层级管理,规避了患者挂号的盲目性,提高了分诊效率有关。本研究对两组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分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14]。原因可能为:二次预检分诊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实施,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耐心沟通及就诊指引,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儿的重视和关心,拉近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该模式经过对患儿病情的二次评价,及时调整患儿候诊次序,并对潜在高危患儿或病情变化患儿进行救治,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非急症患儿家属的沟通及宣教,有效缓解了该群体的紧张情绪,增强了其诊治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进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发挥[15-16],因此,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应用于儿科门急诊有利于高危患儿的识别,缩短就诊等候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