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回族面塑艺术在多民族地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2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开发和利用其文化资源至关重要。面塑艺术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面团的可塑性强、样式丰富、地方特色浓郁,适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应用。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在多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面塑艺术活动,一方面能增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能促进多民族地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从回族面塑艺术的现状出发,探寻多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面塑艺术活动的原则及有效途径,以期促进多民族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回族面塑艺术在多民族地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面塑艺术 美术活动 幼儿园 学前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面塑艺术作为回族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幼儿表现和创造美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用回族面塑艺术,不仅可以使幼儿从小开始接触多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促进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一、面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回族面塑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是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的美丽花朵。面塑艺术一般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承担这项责任,毋庸置疑,它的传承和发展定位始终是民间手工艺,传承面的窄小使其容易被教育者忽视。面塑艺术世代相传发展到现在,汇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而如今时代的文化趋同导致人们普遍对多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关民族文化传承部分的开展也并不理想。民间艺术的濒危意味着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断层,尽管偶有面塑传承人被请进幼儿园教孩子做面塑作品,但大多也只是草草了事。

  二、传承面塑艺术的价值

  幼儿美术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回族面塑艺术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民族文化的大门,种下对多民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种子。幼儿一方面可以通过面塑艺术活动提高自身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既要肯定所在地的本土文化,又要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文化[1]。开展回族面塑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从朴实的面团中发现美。幼儿通过左右手操作,大小脑积极思考,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面塑艺术作品的形象包罗万象,造型色彩也多种多样,幼儿在捏、染面团的过程中既可以释放天性,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感知能力与审美修养。

  三、开展面塑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自然,培养幼儿生活情趣

  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寓指艺术源于对生活和自然的提炼。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有助于正确引导幼儿对美的追求,教师应鼓励幼儿长期坚持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大自然不是单一的平面,它是三维的、多变的时空聚合体,让幼儿运用面塑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经验,有助于其创造智慧和立体思维的发展。面塑艺术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面团本身天然可食用的特点也是其他艺术活动所无法超越的。在指导幼儿面塑活动时,教师应提供除面团、颜料以外其他的多种生活化材料,如树枝、坚果、五谷、贝壳等,通过丰富、可直接感知的自然材料供给,带给幼儿更多创作想象的可能,同时面塑活动的创作主题也应尽量贴近生活,表达常见的生活画面[2]。

  (二)尊重地域性,因地制宜选材取材

  地域性的传统饮食习惯奠定了回族人喜食面制品、热爱面塑文化的基石。回族面塑艺术传承的精华,即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工匠精神。不同表现方法的面塑艺术蕴含着回族人美好的祝愿和对生活的向往。例如,用面团捏制的孔雀和牡丹寓意富贵吉祥,鲤鱼造型则有年年有余的期许。由于地域性的特点,在幼儿园开展面塑活动过程中需取材多样化,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因此,应充分利用本民族地区现存的教育资源,挖掘回族特有的文化宝库,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回族民间博物馆等,把面塑与民俗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循序渐进,巧妙运用教育智慧

  从幼儿身体发育规律来看,大肌肉的发展远早于小肌肉,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展自然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面塑作为雕塑工艺之一,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教育者要循序渐进地教给幼儿面塑技巧,根据最近发展区为幼儿制定教学计划。既不要让孩子觉得完成一件面塑艺术作品不费功夫、唾手可及,又不要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高不可攀[3]。在正式开展面塑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在美工区少量投放面粉、面团等材料,以区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轮流进入美工区体验面团的属性特点,直到全班幼儿对新材料有一定认识之后,再进行集体面塑教学。

  四、开展面塑艺术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民俗艺术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刺激就会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作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在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回族人善于制作麻花、油香、锅盔等面食,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些制作面食的照片,幼儿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回族面塑文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将幼儿的面塑作品请厨房烹饪,分享给大家食用,让幼儿在感受回族民俗文化趣味性的同时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美食的成就感。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教师不要一切都由自己组织完成,而应在营造和谐自由氛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民俗文化的环境创设中去。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在班级的门窗上粘贴面食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墙上悬挂用面团串起来的各种小装饰品,还可以把幼儿动手操作时富有创意的面塑作品投放到班级区角内,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互相品评彼此的面塑作品,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引发他们对面塑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思考[4]。

  (二)有增有减,着力提高幼儿操作能力

  教育者可以增加面塑活动的材料种类,减少专业的面塑工具。美术活动离不开材料的投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易于操作的活动材料。除常用的面塑工具外,还可以尝试提供冰棍杆、树枝、石头,甚至牛奶盒、吸管等材料,只要教师和幼儿能开动脑筋,就可以利用一切能想得到的材料使面塑作品更加丰富有趣。幼儿因材料种类的增加其注意力自然被吸引,更愿意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然而有些幼儿园在计划开展面塑活动时,花费大量金钱购买专业面塑工具,如塑刀、滚子、衣纹刀、亚克力擀面棒等,从表面上看幼儿园已经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但是却违背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取材生活化的要求。

  此外,要注意增加幼儿自主操作,减少教师设计安排。玩面团是幼儿的天性,白白的面团是他们最好的创意载体。幼儿园的面塑活动应具有自由、宽松、愉快的特点,减少教师的设计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创作。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幼儿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只是材料的提供者、环境的创造者和活动的支持者,因此不要过分地介入幼儿面塑操作过程。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大胆预设,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建立合理的规则秩序。

  (三)改进评价方式,尊重多民族幼儿个性化表达

  多民族地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民族的文化类型,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而创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方式,改善教师昔日的评价模式。教师要因势利导,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个幼儿的创造表达方式都可能存在差异性,幼儿园在开展面塑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对于班级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教师要为其提供更多的素材,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造型能力弱的孩子则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给他们额外的示范和讲解[5]。在评析面塑作品时,教师给幼儿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在捏得像与不像,揉压是否到位,而更多地去关注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小肌肉及精细动作有没有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更不要因为追求成品的完美而进行千人一面的教育,要真正意义上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作品的独特表达方式,积极引导幼儿创作能力的提高。

  结语

  民间艺术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精神,华夏浩瀚的文化遗产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让中华多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回族面塑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面塑活动中,幼儿能够感知与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把面塑艺术融入多民族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师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下,采取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将会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回族面塑艺术在多民族地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相关期刊推荐:《艺术教育》(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本刊涵盖艺术教育的诸多方面。从门类上分,包括艺术的所有门类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舞蹈等);从属性上分,包括专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等。印刷精美、品位高雅,集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