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 正文

从村庄美到心里美——“走进美丽乡村”见闻

发布时间:2020-05-05

  蓝天白云,莲叶何田田,雨丝绵绵,山峦更显青碧,江南故乡景观复现。最近,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走进美丽乡村”记者行活动,深入江苏、安徽两省的村庄,实地走访了四县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村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村民有什么感受,让记者带你探寻村庄嬗变背后的故事。

从村庄美到心里美——“走进美丽乡村”见闻

  优化定位寻回一缕乡愁

  “挑着筐子卖桃子,拼了命去抢位子,含着眼泪数票子。”安徽省当涂县李白文化旅游区桃花村党委委员毕银根对记者说,这是他家所在的万山自然村流传的顺口溜。桃花村原名不叫桃花村,因所处地大青山连绵数十里的万亩桃树而更名。曾经挑下山卖的桃子,如今成了游客竞相采摘的“宠儿”,价格翻了两番。村民丁小梅说,这改变还得从村里修路开始说起。在外打工的她,每到过年回村都发怵,汽车开不到村口,家人挑着扁担下山接。自从村里确定了乡村旅游开发定位以来,通了自来水,修了柏油路,确定了徽派民居风格,还通了旅游专线,游客越来越多。丁小梅家也翻盖老房,开办民宿,退休回村的她吃起了“旅游饭”。

  三面环山,视野比山下更开阔,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是村里40多户农家乐红火的原因。毕银根说,自打游客来了,村民对村里环境更上心了。

  明确定位后,同样的改变也在佘村发生。

  寻着一片五色梅,记者找到了佘村王家自然村去年评选出的五星级文明家庭,见到了女主人谢凤英。说起原来破乱的环境她印象深刻:“路边是旱厕,粉尘很大,废弃的猪圈破破烂烂的。”佘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原本靠采石为经济支柱,在2000年被列入生态保护区后,集体经济发展一度停滞,这些年一直在探索如何复苏。2018年以来,王家村开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成雨污水管网设施提升改造,实现雨污分流,进行水塘、公园、古石灰窑改造,清理田间露天粪缸、路两侧杂草、建筑垃圾、砂石砖块等。今年江宁区优化村庄定位,把王家村确定为100个特色保护村之一。王家村以“美丽庭院”评选为载体,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谢凤英家因栽花错落有致,布置协调,被村里评为第一名。

  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村民代表孙大祥对此大加赞赏,他说以前孩子周末吃完饭就回城,现在总是住上两晚。多个景点的打造还让佘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受到不少城市年轻人的追捧。

  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我国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条件也不一样,如何挖掘出自身的特色,明确定位加速复苏,走访的村庄或许可以借鉴。

  村民主体激发一份责任感

  在安徽省丹阳市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村史馆,记者偶遇正值暑假的村里大学生张颖,她对记者说:“文明银行促进村民更加自觉地维护村居环境,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实践的氛围。”文明银行是鸾集翔村今年的一项有益探索,在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里筛选设定了5大类、60项文明行为细则,对村民维护村居环境实现积分管理。今年84岁的老党员张长兴对记者说:“文明银行开展以来,不仅环境变得更干净,连讲不文明话的人都没有了。”

  在激发农民群众主体意识方面,徐家院村选择从小培养。“刚刚使用过的纸巾属于哪一类垃圾呢?”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张溪社区徐家院自然村“友兰妇女微家”,记者看到,一群小朋友围着社区志愿者争先恐后地举手。负责现场教学的志愿者用一张张图片,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观念。“妇女微家”是2017年江宁区妇联的改革探索,如今已成为村民了解环境治理的培训点。据介绍,张溪社区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首次干湿垃圾分类在家完成,实现垃圾分类社区全覆盖,垃圾处理量同比减少60%。

  在西河村,记者看到,一池碧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村里清洁员袁兴保对记者说,现在凡是路过的人都要停下来赏一赏美景。“昔日西河穷又脏,今朝村庄美翻天;文明实践‘金钥匙’,打开治理‘百宝箱’。”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安徽省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蝶变的秘密——人人参与环境整治。

  “把好事办好,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众人之力。”西河村村支书兼主任张庆华说,村里第一次召集户代表征求改厕意见时,就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移到屋里占地方,有的说厕所挪动会影响家运。针对这些顾虑,村里又多次开会,逐户发放《群众征求意见表》,“两委”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终于取得了所有村民的支持,把支部的决策变成了群众的意愿。改厕也成了西河村环境整治的第一步。

  家家受益,户户出力。张庆华说,不管是拆除旱厕,还是污水管网挖沟,村民都出工出力,节约了不少成本,原本预算50多万的污水管网建成用了不到30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怎么才能不搞假把式,走访的村庄各有各的方法,记者认为,“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有没有激发出来是关键,只有把决策转化为群众的意愿,才是真实的美丽村庄。

  建管并重守住一抹绿色

  细雨淋淋,在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大荆村,记者看到农户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厨房污水收集口,打开盖子可以看到桶联通管网,据丹阳水务集团副书记胡国庆介绍,这些生活污水统一处理达到无害标准后将排入京杭运河支流河道。

  在大荆村,记者看到地上展示着玻璃钢装备式三格式化粪池,胡国庆介绍,这样的化粪池每个成本600元,可以用50年。为保证管护质量,合同约定4年建设期结束只付给全部资金的45%,剩余部分分三个阶段18年支付,第一个六年每户付200元,中间六年每户付300元,最后六年每户付400元。胡国庆解释,后期运维难度更大,这种支付方式长期来看更稳定。

  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一样重要。单靠农村一家一户,很难接触到专业的技术和现代的管理理念,要引进群众更为信赖的国有企业,建管并重,真正保持住农村的好环境,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环境美到心里美,村庄的变化就像是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村庄旧貌换新颜的契机。据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已完成改厕1000多万户,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80%以上的村庄已开展清洁行动。明年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信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的不断深化,农村环境将越来越美,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会行稳致远。

  从村庄美到心里美——“走进美丽乡村”见闻相关期刊推荐:《农村工作通讯》(半月刊)1956年创刊,是国内最权威、历史最悠久的指导农村工作的期刊。创刊以来农村工作通讯一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村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成为传达中央和农业部关于“三农”政策和动态的喉舌期刊,也是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交流经验,掌握政策信息、探讨“三农”问题的重要传播媒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