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发布时间:2020-04-25
摘要:石漠化是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为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的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其危害已经和北方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害。探索宜昌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对指导全市石漠化治理具有十份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宜昌市石漠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治理措施,为宜昌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可行的方法及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探讨
1石漠化土地分布情况
宜昌市辖5区5县3市,宜昌市石漠化分布范围较广,有关资料显示,岩溶地医面积达10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7%,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5万公顷,潜在石漠化面积44万公顷,分别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25%、44%,岩溶区中非石漠化面积31万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31%。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8万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32%,中度石漠化面积12万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48%,强度石漠化面积4.8万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19%,极强度石漠化面积0.2万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l%。
2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治理思想淡化。石漠化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治理更是长期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难于达到满意效果,许多人认为治与不治—个样。
2.2生态环境恶化,使石漠化治理的难度加大。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发展与治理的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普遍紧张,自主投人能力弱。
2.3石漠化分布范围广,治理上存在布局分散,针对l生不强。在体制方面,没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门,导致各部门的相关投入和治理项目缺乏协调,治理工作统筹考虑不足。
2.4缺乏石漠化治理针对性强的措施及技术,科技含量低。岩溶环境系统小型、分散,植物和作物物种的区域选择性差异很大。
3治理主要内容及方法
3.1生物措施。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基本内容,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完成现有森林管护39万公顷、封山育林18万公顷、人工造林2万公顷、草场建设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6万公顷。
3.2工程措施。以土地整治、水土保持为中心,配套发展小水塘、小水池、,J、水窖等小型微型集雨工程和提灌工程,解决旱地浇灌问题。坡改梯0.5万公顷、兴建引水渠1000km、排灌渠3000km、兴建水塘、小水池、小水窖60000个。
3.3农村能源开发。加强沼气、太阳能、节柴灶和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根据石漠化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和综合效益情况,同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加快普及推广沼气工程,推广“一沼多效”、“一池三改”的沼气工程。
3.4生态旅游建设。全市岩溶地形多种多样,充分利用岩溶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建设三峡库区、清江河流两岸岩溶区旅游景点,提升旅游档次。33科技支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建立强有力科技支撑体系,采用“3s”技术建立全市石漠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引进适于岩溶地区的新树种、新草种,推广育苗切根技术,经济树种“矮、密、早、丰”技术、生物绿篱技术等。使项目区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科技示范区辐射率达到80%以上;石漠化监测面达到100%。
4项目管理及保障措施
4.1根据不同岩溶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和治理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保持水土,建立多林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逐步减少以林木植被、农作物秸秆为能源的使用量,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4.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石漠化地区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矿山复垦,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4.3合理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合理开发矿产业,适度发展名特优种植、养殖业,限制开采野生植物资源
4.4结合生态重建进程,搞好扶贫开发,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对重度石漠化地区的贫困群众,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为岩溶贫困地区富裕劳动力开辟增收渠道。
4.5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综合治理石漠化。积极推广应用“3s”、“保湿”、“生根粉”技术、组培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石漠化治理科技支撑体系。
4.6制定、完善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法规,实行依法治理。加强法规建设,建立政策引导机制,调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
宜昌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相关期刊推荐:《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全国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论述文章,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