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政法论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4-07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形成条件、理论渊源、主要内涵、理论特色、重要意义和现实践履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五位一体; 美丽中国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同志从系统、全局的角度认识与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意识,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新时代背景下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归纳,有利于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

  对形成条件的探讨,是学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五个方面,见表 1。

  工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然而,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环境污染、生态体系退化等状况俨然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环境问题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短板。习近平同志直面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要求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行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揭示了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内在本质与基本特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汲取、借鉴和承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践得出的科学生态思想[2]。

  从历史渊源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继承并弘扬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道法自然”、因时制宜等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相关期刊推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交通运输部主管,大连海事大学主办。主要刊载法学、政治、哲学等内容。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优先发表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创新,具有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想、新表述的论文。立足本校,联系教学科研实际,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两个文明服务。

  一些学者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逐渐形成。新中国生态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949— 1977 年间属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1978— 1991 年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期,1992—2012 年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期,2013 年至今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期。不同历史时期生态文明思想的渐进演变历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一脉相承[6]。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论述中蕴藏着深刻的辩证法底蕴,如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3]。

  从正定、宁德、浙江到中央,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并在生产实践中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规律,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实践基础看,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的七年知青时期产生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在正定县到福建省主政期间,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 任福建、浙江、上海领导期间,生态文明思想开始逐渐发展成型; 任国家领导人期间,丰富、深化了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5]。一些学者论述了习近平在福建等地任职期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讨论了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担任领导期间,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原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环境质量,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将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省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后,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建立领导责任制,使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重要的保障,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思想与实践的交互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最后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体系[8]。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关注生态、生态环境升华为聚焦生态文化、生态文明,这一过程是理论形成的典范[5]。

  总体上看,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条件的挖掘与研究尚不充分,大部分学者均从某一视角出发进行分析,鲜有研究成果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性研究,这是未来相关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的概括,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概括主要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红线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论、生态全球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涵的理论概括与所对应解读的文本如表 2 所示。

  习近平同志针对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主要矛盾,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两大基本问题,建构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文明存续与发展的高度阐释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而后者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即在破解人与自然终极关系的框架下,解决中国发展新道路的问题。从这个框架出发,“两山论”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梳理,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即未来经济发展道路要走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

  当然,不同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总结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有的学者从思维方法的视角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其包含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制度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全球思维等思维方式。这些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前瞻性的思维方法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包含了目标、理念、标准、途径、抓手等丰富内容,但学界目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分类方法过于多样,缺少统一的分类标准,需要加强研讨以达成共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色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明显的理论特色,学界将之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1) 时代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针对世界范围内生态日益恶化的现状及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基本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所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思想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紧迫性。

  ( 2) 继承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主张、新论断、新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和应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2]。

  ( 3) 实践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主政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密不可分,期间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渗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深刻理解,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拓展,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全面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重视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建设[13]。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实践成果,重构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厘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新时代生态法治建设的思想源泉与行动指南,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 4) 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同志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

  ( 5) 民生性。习近平同志从民生福祉角度阐释了普惠民生生态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体现了为民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两大重要主题分别是 “建设美丽新中国”,以及“实现人民福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后者将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总设想,是对百姓关切问题的及时回应,是对党的民生思想的重要发展。基于生态惠民情怀及其大众化理念的生态民生观定义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对于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 6) 系统性。一些学者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独特的系统性特点,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整体性进行战略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而非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形成一种协调性和平衡型的共同发展态势,从新高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问题[14]。习近平同志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全局性、系统性的地位,是对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的明确化,丰富、创新和拓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思想[15]。

  除上述理论特色概括外,一些学者从生态政治学角度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在生态环境政治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政治发展议程中,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成为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的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政治化趋向[16]。这些新的归纳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空间,也是未来学界需进一步深入挖掘之处。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实现美丽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归纳起来,一般从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影响三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评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层面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习近平同志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理论和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及治理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思想,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只有转变传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育生态文化,严格依法治理,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重要部署,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求和任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成了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习近平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强调要自觉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建设具备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习近平同志对自觉生态意识的呼吁,体现出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作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建构国际生态治理协商机制,倡导发展与生态平等权,呼吁西方发达国家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促成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局面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7]。

  学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地概括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最近的研究成果开始关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并增强国际生态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未来仍需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意义等方面的挖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