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96例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3

  我们对我院近两年所有报告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为我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价值,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96例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9年O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96例,男性41例(42.71),女性55例(57.29),年龄3个月至85岁,年龄以小于1O岁(27.08)及大于6O岁(21.88)人群最多。

  2方法

  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症状、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不同性别、年龄的情况,见表t。

  3.2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96例不良反应的报告中,抗菌药物种类的以喹诺酮类(35.42)及头孢菌素类(23.96)多见。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均较短,无明显特异性,与药物种类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3.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其次是胃肠道反应,其他心血管系统反应、肝功能受损、神经系统及呼吸功能受损、全身不良反应占少数,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例(43.75),表现为皮炎、药物疹、湿疹、皮肤瘙痒、眼结膜充血;胃肠道反应2O例(20.83),表现为呕吐、恶心、胃痛、腹泻;心血管系统反应11例(11.46),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浅静脉炎;神经系统症状9例(9.38),表现为四肢麻木、耳鸣、失眠、烦躁不安;呼吸系统反应6例(6.25),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全身反应4例(4.17),表现为发热、乏力、大汗、寒颤;肝功能损害3例(3.13),表现为转氨酶增高、黄疸;过敏性休克1例(1.O4),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晕厥、抽搐。

  推荐阅读:在数理医药学发表文章多少钱

  讨论

  近年来,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增无减,抗生素使用率呈逐年上升。随着新型药物日益增多,临床发现的不良反应报告事件也较前增加。本次调查中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较男性略高,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女性患者观察仔细、神经功能过于敏感有关。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小于1O岁及大于6O岁的人群中,主要人群为儿童及老人,考虑与生理功能与免疫力有关。儿童各系统发育不完全,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及中年人,药物易在体内积蓄造成不良反应,而老人全身代谢能力降低,常合并多种疾病,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也导致不良反应增多¨1]。这个情况与大多数文献报告相一致,因此我们在临床预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这类人群,减少联合用药及减少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从引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来看,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占很大比例,与临床中医师的经验性用药及药物使用频率有关。从我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多,居首位,考虑可能与此类药物抗菌谱较广、用途较多,且不需皮试有关。该类药物属于脂溶性药物,易穿透粘膜屏障,对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肌肉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此类药物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比例最高,目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凭借其抗菌作用强、疗效肯定、毒性较低、变态反应较青霉素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头孢菌素分子中的B一内酰胺酶易降解而致全身变态反应,但其发生率较青霉素明显减少『3],因此用药前皮试是预防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药物疹、皮炎、睑结膜充血、皮肤瘙痒等症,此类症状患者易于感知及发现,对于临床医师而言也易于诊断及治疗,此类不良反应发生后,经过停药及有效的抗过敏治疗后多数患者转归良好,未留下明显后遗症l_4]。其次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其他心血管系统反应、肝功能受损、神经系统及呼吸功能受损、全身不良反应占少数,但其危害性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危害性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也需要重视此类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汇报及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在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及药物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选择合适的种类及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次应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治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