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面对新式爱情疑虑省级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3-08-28
论文摘要: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启蒙运动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伤逝》等文本充分展示了导致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各个方面的原因,表现了鲁迅对于个性解放和新式爱情前景的深刻疑虑。这是他对现代文化和启蒙运动疑虑的一个方面,也体现了鲁迅对于自己和许广平未来的种种担忧。
论文关键词:鲁迅 新式爱情 伤逝 疑虑
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撐逅臄启蒙运动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我们从鲁迅创作的一些作品以及他和许广平恋爱、同居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极度的谨慎和低调,就不难发现,对于这一现代性命题,从其在中国诞生之日起,鲁迅就始终抱有深刻的疑虑。
1918年,胡适翻译了《玩偶之家》,将易卜生主义介绍到中国,从此,娜拉成为年轻的知识女性崇拜的对象,成为撐逅臄时期妇女解放的象征。于是,有机会接触到启蒙思想的新女性纷纷挣脱旧家庭的锁链,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爱情。“按当时流行的理解,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1)
然而,鲁迅很早就对这一现代性理念的虚妄性和乌托邦色彩表示了质疑。
1920年,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就通过主人公N先生之口,明确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色彩:“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改造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作媳妇去:忘却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2)
另外,《伤逝》的整个文本,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的现实可行性及前瞻景观的疑虑、绝望。《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20年代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然而,小说中,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却完全是一个悲剧。造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鲁迅在《伤逝》中,大致向我们展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20年代,是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自由解放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是听父母之命,靠媒妁之言。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来往,一开始就遭到父亲的激烈反对;另外,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他们同居不久,就有几个朋友劝涓生离开子君。这些不理解、讥笑和轻蔑,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二、经济压力。
仅仅是精神上的压力,也许还不足以把涓生和子君压垮。更致命的,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为了维护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工作,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
试想,如果两个人连饭也吃不上,整天饿着肚子,还有心思谈爱情吗?所以,涓生最后不得不承认,对人来说,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
单单是舆论和经济压力,也不一定必然就能将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在我们的周围,患难夫妻比比皆是。比如,当代作家王蒙,1958年被打成右派后,到新疆劳动改造了16年,他的妻子带着孩子陪了他16年。他们两人承受的舆论和经济压力,一点也不比涓生和子君小,可是感情非但没有冷淡,反而更加默契。所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俩的爱情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比如,俩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部门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子君呢,虽然也有点文化,可结婚以后,就不再看书了,完全变成一个家庭妇女,对社会所知甚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刚结婚的时候,他们俩人还经常摲呕扯?酌艿亟惶笖,可几个星期之后,二人之间的新鲜感没有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少,隔膜却越来越大。这时,涓生就有了一种危机感,他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还劝子君读一点书。可子君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觉察到二人之间潜在的感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