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 疫情”对民众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1
摘要:运用自编问卷,通过对宁波地区730名民众的调查,研究了人们在SARS疫情期的心理反应及其行为变化。结果表明:1)经历SARS疫情,民众虽然产生了应激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心理,但多数民众心理状态良好,总体所表现的紧张感适度,调动了防治SARS的积极应对行为。2)民众对SARS疫情有关情况的了解还不够,平均程度只有3.15,即处在熟悉和陌生之间的一般水平。3)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恐惧、紧张、对疫情更大的关注,在SARS疫情时期的心理压力更大。4)农村居民样本面对SARS疫情的认识,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等与其他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SARS疫情;心理;行为
1引言
自2002年底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和其他部分国家先后暴发了非典型肺炎(SARS),人们对它的反应类似于对其它自然灾害,但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空难等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人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其传染性强,影响人群广,流行特点还没有完全掌握,对其鉴别、诊断和治疗还有一定困难,至今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不清楚它是否或什么时候会再度发生,所有这些,都给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及恐怖的面纱。由于SARS出现时间短,流行速度快,目前除了知道它是冠状病毒外,尚没能完全确定其传播途径;现代医学界认为,对于这种病毒尚无特效药可治,只能研究疫苗;而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开发研究出针对SARS的疫苗之前,人们只能加强防范。因此,由于SARS流行导致较为严重、且可能长期延续的社会心理危机或冲击引起了各有关方面(包括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1-2]。
心理学研究表明:灾难性事件会导致人们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如恐慌、焦虑、脆弱、头痛、疲劳、盲目性从众等。即使在灾难性事件过去以后,仍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后遗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设法运用个人的心理调节和外界的社会支持,以减轻灾难性事件带给人的心理冲击或心灵创伤[3-5]。有资料表明:美国有9.8%的人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5至8周内,出现了紧张、焦虑或抑郁等临床心理症状,居住在世贸中心废墟附近的人,出现以上心理症状的人数比例更高。这次SARS疫情同样对人们的健康、安全感构成了威胁,加之它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使人们处于应激状态,有的感到恐惧,焦虑,懊恼,甚至沮丧,危机等。所谓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强烈的生活变化、特别是一些应激事件时所出现的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社会强烈的应激源会诱发民众强烈的应激反应,一部分人因良性的应激反应而超常调动自己的应激潜力,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一部分人则因不良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为束手无策,做出否认、恐惧乃至产生对事件的恐慌行为。后者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群体的社会秩序,因为惊谎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反应,其特征是自我控制减弱、失去理性的逃跑、而毫不顾及社会后果;如果在面临直接危险的局势、同时觉得自己一时难以获得可信的社会支持时,若有逃跑机会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惊慌的逃跑行为,以致打乱为对付危险情境(如SARS疫情)而采取的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并导致平常的社会关系被弃置不顾。为了了解民众在SARS疫情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有效地帮助民众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采取有效的应激行为,并为政府和有关组织做出关于紧急事件预警系统的科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我们参与了中科院心理所时勘博士组织并领导的SARS疫情社会心理调查全国协作研究组,展开了在宁波地区关于SARS的社会心理调查。
2方法
2.1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是5月7日在宁波进行的,当时,宁波地区共有两例疑似病例,部分群众被隔离。调查对象主要是宁波市的民众,其中以大学生为主。取样范围涉及宁波地区4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服装学院,万里学院),宁波市第三医院和镇海郊区。被调查的总人数约9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30份,其中,涉及农村居民(含在本地企业上班的被征地农民)50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50人,医护人员49人,各类专业的大学生581人;男性362人,女性389人,其余性别不详;在非大学生的被调查人员中,其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1人,20-29岁37人,30-39岁55人,40-49岁37人,50-59岁10人,60岁以上的2人;非大学生样本的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55人,高中40人,大专26人,大学本科26人,硕士及以上2人。
2.2调查方法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发与编制的SARS社会心理调查问卷(全国版)。该问卷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1)民众对SARS疫情的认知与熟悉度水平;2)民众对SARS疫情的恐惧心理来源;3)民众在SARS疫情期的心理状态;4)民众经历SARS疫情的行为变化等。该问卷的1、2、3、4、6、7、8大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计分;10、11、12、13、14题采用十点式量表计分。调查结果使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10.0进行统计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民众对SARS疫情的认知与熟悉度
一个人的感情和行为一般取决于其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想法。在一般情况下,越是不熟悉或感到难以控制的事件,即不确定性越大,越容易引起民众的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因此,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民众对SARS疫情认知和熟悉程度的内容,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结果显示,人们对SARS疫情的认知与熟悉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一定认识、且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主要有:对SARS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3.55),对SARS的防护措施(3.39),对政府控制SARS流行的措施(3.37);2)缺乏认识、尚不熟悉的情况主要有:SARS患者康复后对于身体的影响(2.63),SARS患者治愈后传染问题(2.78)。可见,被调查的宁波民众认为对SARS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相对较为熟悉,其次是对关于SARS的防护措施。这说明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是比较有效的,但人们对康复后SARS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清楚。总的来讲,人们对SARS的有关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平均水平为3.15,即处在熟悉和陌生之间的一般水平。这是由于现代医学界对SARS的病因、流行特点等还没有揭示出来,以致民众对SARS疫情的某些有关信息不了解。这样的认识水平,一旦发生疫情波动,可能导致一定的恐慌。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增加对已康复病人的追踪报道,同时积极传递有关SARS的科研进展信息,以提高民众战胜SARS的信心,解除民众的无谓担心;另一方面也要使民众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松懈。
对不同职业被试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还发现:在本研究样本中,农村居民(包括被征地后在当地企业工作的农民)自认为对SARS有关情况的总体熟悉程度较高,在表1中,除第3和第5两条之外,农民被试对其他七条均比医生自认为更熟悉:经多重比较(LSD方法)分析,p值均小于0.04。这或者反映郊区农民在这次事件中接受的宣传比较到位,但也可能是由于问卷本身的表面效度太高,或他们对于SARS缺乏认识、持盲目乐观态度所致。
3.2民众对SARS疫情的恐惧心理来源
关于民众对SARS疫情恐惧心理来源的调查结果详列于表2。
表2的结果显示:导致民众心理恐惧的主要影响源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3.22)、SARS病毒的快速致命性(3.21)、SARS病毒的传染性强(3.2)等。亦即,人们对于SARS的恐惧主要来自于SARS本身的特性(强传染性、高危险性)以及人类暂时缺乏有效的治疗SARS的方法。而人人戴口罩、处处见告示,致病原因不明等因素对宁波民众的心理恐惧总体影响较低。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1)SARS病毒的传染性强、死亡率,媒体报导,以及告示,互联网消息等,导致女性更高的恐惧(与男性相比较,t检验的结果p值均小于0.05),因而对女性心理引导应给予更多的关注。2)与其它群体相比较,医生对SARS恐惧心理来源的认同程度都偏低,尤其是认为周围人的害怕和传言,戴口罩,SARS告示等不是恐惧心理的来源(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3水平)。3)与其它群体相比较,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为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死亡率(经多重比较,p值均在0.00水平上);4)在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上的消息是人们恐惧的重要来源,这与其他人群的看法明显不同(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2)。
3.3在SARS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状态
在SARS疫情期间民众心理状态的调查结果详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宁波地区民众的心理状态较好,从正向指标看(正向指标越大,说明民众心理状态越好),对大多数指标的认同程度都比较高:觉得自己是快乐的(3.8)、做事能集中注意力(3.55)、能够勇敢地面对问题(3.61)、觉得日常生活有趣味(3.36)、做事能拿定主意(3.36)等。可见,宁波民众倾向于积极乐观。从逆向指标看(逆向指标越小,说明民众心理状态越好),由于担忧而失眠、失去信心、无法克服困难等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1)医护人员面对SARS的信心较高,比其他群体更能勇敢面对问题,觉得生活有趣,做事能集中注意力(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2);其总的快乐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和农民(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4)。这与前一项结果中医生对SARS的恐惧心理较低是一致的。2)农村居民因担忧而失眠,感到压力大等逆向指标虽然也较低,但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多重比较的结果,p值均小于0.04),在勇敢面对问题方面,也比其他群体显著偏低(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3);关于这一点,除了SARS疫情原因外,这也可能是由于抽样的农民处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状况。3)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本地SARS流行情况感到更为紧张(t检验p=0.01),她们在精神压力、克服困难、生活趣味等方面表现得相对差一些,但这些结果并不一定是SARS造成的,其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4)对不同职业群体心理状态的比较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紧张感最低(显著低于医生和农民,p值在0.01水平;其平均值也低于后勤人员,但不显著)。
3.4SARS疫情期民众的行为变化
关于SARS疫情对民众行为变化影响的调查结果详见表4。表
由表4结果可知:经历SARS之后,民众的行为方式和卫生习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更加注重消毒和洗手的习惯(4.0),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与他人接触(3.72),注重户外锻炼和饮食均衡(3.69)等,这不仅说明宁波民众主要依靠科学防范措施来预防SARS,同时也说明我市的公共宣传工作比较到位,政府发布的各种科学预防措施较好地引导了民众的行为,提高了民众预防SARS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分析还发现:1)高学历民众(大专或以上)比低学历民众(大专以下)更注重采取科学方法预防SARS,在注意洗手,锻炼,饮食方面,高学历群体显著高于低学历者(经统计检验,p均小于0.04)。2)女性比男性更注意消毒洗手,也更多的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t检验p值均小于0.03)。3)农村居民在开始吸烟(喝酒)、或比平常更多地吸烟(喝酒)方面表现得更厉害(明显高于其它群体),在祈祷神灵祖先保佑方面也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经多重比较,p值均小于0.03)。这可能和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够,以及有关吸烟者感染SARS比例较低的错误传言有关。
“SARS 疫情”对民众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相关知识推荐阅读:哪些期刊投稿关于疫情的论文
4小结与建议
4.1民众虽然表现出应激状态,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但多数民众心理状态良好,总体所表现的紧张感适度,调动了防治SARS的积极应对行为。
4.2民众对SARS疫情有关情况的了解还不够,平均程度只有3.15,即处在熟悉和陌生之间的一般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增加对已康复病人的追踪报道,同时积极传递有关SARS的科研进展信息,以提高民众战胜SARS的信心,解除民众的无谓担心。
4.3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恐惧、紧张、对疫情更大的关注,在SARS疫情时期的心理压力更大;因此,对女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4本调查中的农村居民样本面对SARS疫情的认识,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和其他群体差异较大,这是公共管理部门需密切注意的问题。
4.5政府目前所采取的严格的管制措施对于减缓和控制SARS的进一步蔓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未必能够完全平息民众的心理应激。这种社会心理应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危机,心病最好由心治,建议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建立灾难性事件的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中心,以预防和减轻人们的社会心理危机感及其对民众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