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0-01-13

  摘要: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视角,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例,探索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模式———“技术立院”,即通过弥补高校技术成果到产业化之间的断层,实现科研成果到产业支撑引领的转变,从而为其他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技术立院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例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处于效率驱动经济体向创新驱动经济体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InnovationIndex,GII)的综合排名中,我国稳步前进,2018年首次跻身世界前20大创新经济体,位列第17名,并成为前25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然而在制度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创意产出水平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差距[2]。制约我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原始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问题[3]。因此,发展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突破这些短板制约、释放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概述

  新型研发机构一般指具有多个投资主体,组建模式多样化,实行市场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的独立法人机构,同时,集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创新与创业为一体,能够促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4-5]。目前,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新型研发机构具有多元化的目标定位,往往体现政府导向,包括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等[6]。研发活动具有技术外溢的外部性、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性和道德风险,所以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下存在研发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市场失灵[7-8],需要政府介入纠正。因此,在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帮助研发机构精准定位[5],同时给予资金支持,保障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运行。投资主体上,由于创新是一项需要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新型研发机构基本采用多主体共建模式,有效汇集各方资源,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目前,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有院校与政府共建型、院校与企业共建型和企业自建型等3种常见的组建模式,其中,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占比最大[9]。此外,机构性质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股份化企业型、民办非企业型、新型事业单位型和非法人研发机构型等。在管理模式上,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具有去行政化的特征。在研发模式上,打破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割裂的线性关系,采用融合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的交互模式[10],旨在解决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问题。与此同时,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更为灵活的运作机制、收益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6],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研发机构的对比总结见表1。

  第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新型研发机构已有10多年快速发展的历史,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不强,科研人员流动性大,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难以开展长期、原创性的科研项目,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不清晰,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缺乏各类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等[6,9,11-12]。

  第三,新型研发机构的机理分析。通过建立二元结构模型,赖志杰等[13]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资源能力、创新能力四大内部综合能力维度以及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两大外部影响力维度。吴卫等[14]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发现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能使各参与方获得经济收益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提升等非经济收益;同时,在不完全信息下,研发风险越高,通过各方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可获得的创新收益越大。周恩德等[15]则通过实证数据发现研发经费支出、政府专项补贴和税收减免、企业型组建模式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绩效有显著正面影响。

  上述研究丰富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对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广东省[9,11,13,16-19]。此外,多数研究主要针对某一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概括和政策建议,较少对单个案例进行剖析。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科大无锡研究院”)的成长经验,以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情况,丰富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思路。

  2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基本发展情况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政府联合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于2012年底在无锡市惠山区落户,依托学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丰富的科研资源,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开展产业技术研发。2015年融入江苏省创新体系,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

  华科大无锡研究院机构定位明确,主要特色在于“技术立院”,聚焦“卡脖子”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引领产业升级。作为培育和提高技术成熟度的关键环节,华科大无锡研究院致力于弥补高校技术成果到产业化之间的断层,使优秀科研成果得以产业化,打通市场驱动的技术创新链路。目前,已形成“大叶片”大型曲面机器人加工、“小叶片”复杂曲面航空叶片和整体叶盘高效数控加工、智能制造三大重点技术方向,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强化“专精特新”机器人加工技术研发。

  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人才集聚方面成效显著。在自主创新方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149件,获授权79件。在成果转化方面,“大叶片”大型复杂结构件多机器人协同磨抛技术以2100万元整体转让给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与该所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无锡中车时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实施就地产业化。在技术服务方面,“小叶片”技术服务一大批军民航空制造企业,五轴CAM软件、机器人曲面铣削技术等填补国内空白。在产业孵化方面,孵化衍生了2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并参与投资11家企业。在人才集聚方面,形成了柔性化高端人才领军、开放化博士硕士流动、实体化自主招聘为主的专兼职队伍约240人,其中75%为博士硕士,并于2017年引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培养适应行业及领域需求的创新人才。

  3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探索

  在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分散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学”“研”与“产”“用”之间存在明显鸿沟,而新型研发机构能够焕发出巨大生机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政产学研”紧密合作[5],承担提高技术成熟度的关键桥梁环节,突破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传统创新链条易断的困境。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在打通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链路,应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些共性问题上[6,9,11-12]进行了有益探索,基于“技术立院”,从机构实体化出发,通过研用紧密化、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成果产业化(图1)。

  3.1机构实体化

  新型研发机构实体化的关键在于人才集聚与团队建设。基于灵活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司制新型研发、经理制科研组织、股权制成果转化和绩效制薪酬保障,形成开放、流动、稳增的人才队伍。科研团队组建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各方优势,建立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的指导机构;实行邀请制建所、柔性化考核和应用型研发,形成众多中青年专家为主领军的二级科研团队。运营团队则聘用来自不同知识结构、职业背景的管理者,采取企业化部门设置,该团队既从事支撑科研开展的管理服务,也承担研究院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运营事务。

  建设“大院强所”是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实体化的有效路径。“大院”以经济管理为主,侧重于财务、法务和商务,“强所”则以技术为中心,两者通过完善的管理、服务和运营体系,形成新型共建、共生关系。华科大无锡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建设“大院强所”为目标,“大院”创造平台价值,形成合同科研、技术转移、服务咨询、投资孵化等成熟业务模式;“强所”进行技术攻关,建成了叶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平台”)、光机电、装备智能、信息、精密制造、微纳制造、机器人、无损检测、泵阀、机器视觉、大数据、新能源电池、激光14个细分专业方向的研究所。

  3.2研用紧密化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仅为10%左右[2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问题,新型研发机构应作为联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实现研用紧密化。

  第一,缩短研用空间距离。捏合技术供需、贴近产业办院,成为企业“家门口”的研究院。如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采用“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21],通过一座小镇、一个产业、一家研究院的标准配置,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把教授、专家请到企业“家门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缩短研用技术距离。高校科研成果技术成熟度一般在2~4级,而实现应用和产业化需达到7~9级。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应在企业需求牵引下,完成核心技术的二次开发,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融合。华科大无锡研究院通过走进地方、贴进产业,发现风电、交通等行业大曲面部件磨抛人工效率低、职业危害大、表面一致差等行业痛点,有效解决型面问题,攻关进出气边国际难题,使航发叶片机器人磨抛技术转型应用,迅速切入产业化。

  2018年9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运行,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继续践行着面向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促进研用紧密化。

  3.3效能最大化

  新型资源组织机制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标志。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应在要素错配化中挖掘比较优势、整合碎片化资源,进而创造平台价值,实现效能最大化。

  人才方面,依托学校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教授、师生资源,挖掘“教”“研”“学”余力和创新智慧,以自主招聘为基础,校际合作、国际合作为补充,建立市场化独立团队。同时,不断吸纳“海归”、毕业博士硕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资金方面,财政资金、项目资金或自筹资金的主导投向聚焦“大院强所”团队和核心技术创新,聚焦技术转移转化、成果产业化。设备方面,科研所需仪器设备应与高校互补配置、打通使用,既服务研究院、高校科研,也从事地方公共服务。技术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应以技术融合、团队聚合为目标,打破团队壁垒、科研领地和方向重复等传统制约。例如,华科大无锡研究院的“两机平台”内融研究所、外融公司企业,制造技术融合硬件、软件团队,快速精密测量技术融合视觉、大数据、线共聚焦成像等校际和国际合作团队。

  “政产学研”各主体发展目标不同,地方需对接国家战略,实现区域发展,高校聚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型研发机构追求可持续发展,传统企业亟需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因此,新型研发机构要找准利益联结、事业共赢的纽带,实现人尽其才、资尽其效、物尽其用,从而进行资源互配、成果共享,最大程度发挥效能。

  3.4成果产业化

  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应用和产业化,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有效实现成果产业化,应全面推行合同科研模式。对于政府直接划拨的非竞争性经费,基于任务合同进行基础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自身能力;对于从服务企业获得的竞争性经费,基于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进行企业急需的产品应用技术研发,实现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全面对接市场要素,服务承担国家战略目标的大型企业的同时,关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前瞻性需求,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以“技术立院”为特色,积极实现成果产业化。例如,大型构件多机器人智能磨抛加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等重要行业。该技术为大型关键零部件的智能化加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功入选2018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与此同时,依托该技术的“大型风电叶片机器人打磨系统”被江苏省认定为重点应用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机器人曲面铣削加工技术,应用于船用螺旋桨、飞机蒙皮制造,被某航空制造企业评价为“填补国内空白的下一代关键技术”;复杂曲面航空叶片数控加工技术,突破了易变型薄壁件加工并实现了OGV导流片和五轴数控加工软件的国产化;智能制造方面,华科大无锡研究院承接实施多家企业等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数字制造、曲面加工、数控、机器人应用、传感测量、工业软件、仿真、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推向产业实体。

  4结论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在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助力我国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关键性作用。面对制约国家创新发展的科技瓶颈、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现状,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应走出一条“技术立院”的新型发展道路,依托各院校优势学科及专业,塑造自身鲜明的技术特色,提升不可替代性,进而逐步形成创新网络,攻克技术堡垒,弥补我国核心技术短板。

  此外,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应与高校、科研院所错位发展。高校、科研院所立足于科学和理论,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2]为目标;新型研发机构则立足市场和产业,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22]为宗旨,一方面依托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面向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另一方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机构实体化、研用紧密化、效能最大化、成果产业化,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的创新链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行业引领。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例相关期刊推荐:《科研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为20种中国管理科技重要期刊之一。目前,共设有: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等栏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询在线编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