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0-01-04
摘要: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珍贵,如何有效保护和开发至关重要。因此,根据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十分必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基础价值较好,但遗产的质量状况、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表现一般。所以在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条件下,可以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公民参与,全面动员,制度创新,有力保障的发展思路,以及开辟特色民族生态旅游和政府多措并举,改善旅游软、硬件环境的提升措施。
关键词:新疆;多民族聚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赋存情况
(一)新疆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2264.3万人,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2016年新疆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00.5万人,其中外国人192.58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340亿元,入境旅游收入90128万美元。但在西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新疆在西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旅游竞争力的地区还较少。
(二)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与分类
新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这些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其珍贵。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元素多元。“文化部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今共公布四批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有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其中”。[1]新疆自治区文化厅从2007年开始公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今共公布四批2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表1)。
二、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针对性原则。根据各分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指标值,找出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在精确计算各个指标的基础上,确保所有的分项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和独立性。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整体,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特点和达标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从整体出发,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3.灵活性原则。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因素出发,统筹兼顾,针对整个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参数和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可行性原则。在数据获取方面,整个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得要考虑可得性,在计算、对比和测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参数和数据二者的紧密性,尽可能地选取易于获取评价所需的数据,增强计算、对比和测度的可行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考虑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评价体系特点、综合考虑专家意见,筛选出合适的价值参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2)。
(三)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
层次分析法(AHP)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它是将决策的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因素按照其隶属关系排成若干层次,请专家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利用数学方法层层排序,并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2]
1.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的状况。其中bij表示因子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本文采用1–9标度法。针对要素A1,判断其3个因子A11、A12、A13在系统内的重要程度。根据专家对各因子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得出一个针对A1的3阶两两判断矩阵。
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中,首先,由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有了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才可能去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其次,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质量状况分析,因为质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从评价项目层的角度进行分析,新疆文化风情、传承情况的权重赋值最高,说明在对其进行开发时,既要重视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又要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问题。再次,从开发条件来说,更多的体现在目前和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后,从开发潜力来说,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要注重对其深度开发,结合当地特色,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5.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
(1)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问卷打分,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评价。
(2)计算综合得分。以最后一轮得分为依据,根据公式6,计算各因子的最终得分。
三、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研究
为了更好地确定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请专家打分并得出平均分,计算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各项得分(表3)。
参照表3,4个一级评价层所得相应的分值,得出4点结论。
1.基础价值:良好
新疆具有数量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能够带给旅游参观者较好的体验和感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有着很大的旅游价值,同时也是新疆可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2.质量状况:一般
新疆拥有一批享誉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化产品。基于整体性的考虑,它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但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均衡,对于一些尚未得到科学合理保护的项目,在开发时应该注意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3.开发条件:一般
新疆幅员辽阔,各地(州、市)之间交通距离相距较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较广,且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于新疆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配套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导致游客旅游的时间较短、体验一般、再次到来率不高。因此新疆在开发文化资源时,应充分重视旅游点的基础性建设,并努力形成一批示范性项目工程,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4.开发潜力:一般
近年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且成效显著。目前新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尚处于半开发、未开发状态,或开发水平不高。由于文化旅游资源自身条件的限制,需要确保原生态的开发,展示给旅游参观者,导致开发难度的加大。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闲暇时光渴望的程度,对于外出旅游热切的程度更高,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大势所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新疆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各级旅游相关部门应该抓住机遇,率先在西部重点打造丝路旅游精品系列,以此带动基础开发和深度开发,实现旅游业的腾飞。
四、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思路和提升措施
(一)发展思路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产生、发展从未脱离过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相反,它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承和创新的。“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保护成为重中之重。”[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应该多措并举地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之前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设计,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
首先,注重系统性保护。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在的联系,进行系统整合,使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社群当中,随着历史变迁,在民间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注重多样性保护。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形成了某一人类群体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种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理所应当得到当代人,甚至是后代人的承认和肯定。这就决定了在新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以多样化的形式来保护。
最后,分阶段进行开发。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开发的领域众多,内容复杂,因此,在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做好长期规划开发的准备,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根据当前的政策支持水平,技术水平,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水平,制定出开发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到二者一致,实现更好的保护。
2.公民参与,全面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4]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公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并传承和创新于公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时,也应该需要每一位公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参与到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公民参与到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中,能够更好地将公民的利益和合理诉求通过合理的渠道传递给政府,使政府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民意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提高执行力度。
3.制度创新,有力保障。“制度创新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制度变迁的行为。”[5]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体系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能有效地激励人们的行为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的健康永续发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对原有开发模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制度,创设制度激励机制,实现合理的制度创新。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不断创新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保护开发模式,激发当地民众的保护热情,使他们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并上升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广泛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从中受益,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升措施
1.开辟特色民族生态旅游。新疆作为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些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凭借这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其特殊文化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之由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转变升级。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独特的民间风土人情,将民俗文化对旅游产业进行深度拓展,通过开发演艺项目、打造各项旅游活动,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选取一些交通条件便利、文化资源丰富、主人热情好客的居民点,集中改建成干净、卫生、舒适的、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点的家庭旅馆,使旅游参观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到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
其次,加强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需要当地有关部门认清可供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围绕这一核心,加大旅游产品的深度挖掘,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娱乐性高、体验性强的项目。让参观者在游玩体验中充分领略到新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以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相应动态的模拟展示,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旅游参观者到新疆各地观光旅游,多是选择一些开发时间较长、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甚至享誉西部或是全国、已经成为新疆“名片”的景区。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营销力度。当前是一个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并行的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宣传和营销活动也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在传统媒体平台上,对外进行宣传和营销,并不断创新模式。在自媒体平台上,应该抢占先机,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更早地占据一席之地,让更多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旅游的人能够了解到新疆的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新疆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与传统媒体合作。如当前我国电视媒体中的“真人秀”节目较多,相关部门可以挑选合适的节目,与他们进行合作,在新疆合适的景点与他们合作拍摄,使旅游参观者可以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新疆这个祖国西部美丽的地方,感受和领略到新疆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方便他们观光旅游。
2.政府多措并举,改善旅游软硬件环境。近年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发展,而且成效显著,但是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首先,旅游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彼此之间,缺一不可,六个要素形成的过程是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但是新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景点仅仅是“游”的要素较为完善,其他五个要素相对“游”而言是“短板”,甚至已经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瓶颈,需要尽快突破瓶颈,补齐“短板”。
其次,重视传承人的培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提是当地必须具备完好的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是需要借助于传承人才能传承下来的。“在过去,传承人多数靠民间拜师学艺或家族流传的方式来进行代际传承,政府并没有组织引导”。[6]但是,现在要使其实现永续发展,必定需要一定规模、一定数量、一定素养的民间传承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给予支持、引导和投入。近年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与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通过选拨考试等方式,在各民族的年轻人当中选出一批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善于学习研究的人才,定期学习、培训、考核,以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既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业问题,又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举两得,实现双赢。”[7]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壮大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既有的人才队伍,仍然需要继续通过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充分挖掘其潜力,展示其才能。对于目前比较缺乏的岗位,政府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新疆发展旅游业出谋划策。人才引进仅仅是第一步,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调动这些人才的积极性,如为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完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让人才能够定下心来,潜心研究适合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思路。
最后,加强旅游业与高校合作。旅游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就业平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校提供了更好的调查研究项目,弥补当前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社会实际需要等方面的欠缺问题。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工作实践中所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可以和高校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科研成果,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政府今后旅游业的政策制定实施提供参考,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多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相关论文期刊推荐:《贵州民族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栏目: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风俗、民族调查。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