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城市通风廊道—以郴州市中心城区城市通风廊道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19-10-19
摘要 :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和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风道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能有效提高城市风道的通风效率,改善城市风环境和人居环境。
关键词 :城市风道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合理构建城i风E可将区i的空气引入城区,激发区空气流动,促进城区通风。这样有助于缓解郴州夏季高温,也能吹散城市上空的空气污染物,削减城市对雾霾的影响。通过规划有形空间,疏导构建无形的通风体系,既为城市风道体系建设寻找到有效突破口,也可以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1通风廊道相关案例研究与进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相继展开了针对城市静风、弱风环境下的通风廊道研究与应用项目。1978年,在欧洲,德国率先进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1000年,在亚洲,日本紧随其后加入研究大军。203年,中国香港也开始了通风研究的相关工作。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3年后开始了针对高密度城市类型的城市空气流通研究和风环境评估,并与《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2006)中首次在城市规划中名明确通风廊道的定义和功能。近年来,国内北京、武汉等城市也开始关注起通风廊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并尝试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实践通风廊道系统。
通过长期的、高密度的定时采集手段,对城市的局部气象条件分区分析。对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确定廊道的预留可能性。建立城市数据模型,通过模型法对现状、规划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校核。利用廊道的方向、宽度、高度等因子对用地的基本指标进行控制。将“开放度”等通风要求以规划条件的形式落入重要地块。在城市设计和大型项目开发中利用数据模型和实体模型进行校验。气象和环保部门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发挥作用。
2体系框架
2.1郴州通风廊道的建设意义
城市通风廊道的建设符合郴州市“林中之城,休息之都的要求,对于驱散城市雾霾,降低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舒适度,具有深远的意义。通风廊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2 规划范围与目标
本次研究的主要范围是郴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包括东、西2个城区的城前岭、旧城、槐树下、白水、东河5个组团的城市建设用地共约105km。
规划目标有:通过构建通风系统框架网络重点改善城市通风环境:保护冷空气生成区域,提升江河绿地降温效应;控制通风廊道区域,降低高密度区热岛效应;形成郴州通风系统.制定通风廊道控制要素,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最终营造“山环水绕、山城相依、林中之城"的宜居环境。
2.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础研究是科学评价郴州中心城区现状通风环境和规划潜在热岛区域、空气通道,找出相关问题。宏观层面:构建系统格局,根据季风条件确定主要风道走向、补偿空间和作用空间。中观层面:控制风道宽度及廊道控制方法。微观层面:提出规划地块控制方法及阻碍地块改造方式。
3问题导向
3.1 气候条件
郴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霜少雪稀。在《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中,属于I1B气候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
通过近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近5年年平均气温18.9℃;7月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0.5℃;1月月平均气温最低,为6.7℃.
从20世纪6年代至今,郴州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温度上升了1℃左右。月均气温波动较小。
近五年年平均风速1.2m/s;夏季平均风速1.5m/s;冬季平均风速1.1m/s。从1953年至今,郴州市风力总体呈下降趋势。至2014年,年平均风速下降了1m/s以上。
3.2宏观风环境研究
影响郴州中心城市的风主要包括季凤和山谷风等类型。基于对郴州中心城区进行风环境模拟,获得郴州中心城区夏季典型风场图。此模拟是自然环境下,即将中心城区建筑考虑为单一的粗糙地表时中心城区夏季典型的风场图。郴州中心城区夏季风主要由南北向季凤和山谷风组成。
3.3建筑要素分析
现状中心城区整体通风状况良好,但局部地区出现通风较差情况,西城区主要位于步步高新天地、友阿广场、美美世界、北湖市场、铁路小区、新中医院、东湾、三里田、曹家坪等;东城区由于开发较晚,目前还未大面积开发建设,现状建设开发未对城市通风造成较大影响。根据城区的建筑密度、通风情况以及景观风貌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强度和已经编制的城市设计,确定潜在热岛区。
3.4道路通风潜力评价
道路通风性能评价以盛行季风为主要风源,通过对道路的走向与季风风向角度匹配,得出道路通风性能。
4布局控制
4.1通风系统布局
规划形成5条一级风道,10条二级风道:3大外围补偿区.
15个一级补偿区,13个二级补偿区;21个主要作用区。
4.2风道布局与控制
共规划15条通风廊道。一级通风廊道贯穿整个中心城区,为保证风流畅通,尽量平行城市主导风,作为城市风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宽度控制为100-300m,建筑密度525%,阻风率50.6,高宽比50.5,开放度340%,根据现状风环境情况规划控制5条通风廊一级道。二级通风廊道辅助一级廊道组织通风,使通风系统构成完善的网络,其主要串联干道、公共绿地、广场和水体等,宽度控制为6-100m,建筑密度E:30%,阻风率50.7,高宽比51.0,开放度=30%,规划控制全部二级通风廊道。
4.3补偿区布局与控制
(1)外围补偿区布局。规划形成3大外围补偿区,分布与中心城区近郊,分别为北部外围补偿区、南部外围补偿区、西部外围补偿区,为城市内部和外围通风廊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内部补偿区布局。一级补偿区域主要为骆仙岭、三湖-公园、木子岭、月形山、郴江河、秧溪河、东河等15个区域,二级补偿区域主要为北湖公园、南塔公园、林邑公园等13个区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作用区之间,具有补偿效应的公园绿地。
(3)补偿区控制指引。一级补偿区规划控制指引用地类型:保留山地、耕地、园地以及水体。避免改变上述用地的用地类型应避免上述用地面积缩小幅度超过5%。准入项目: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凤景游赏设施。用地布局:力求开敞、通透。降低林间地表粗糙度,形成平行于风向或与风向大约成450倾斜角的乔木带。提倡混合种植阔叶与针叶树。
二级补偿区规划控制指引,增加绿化空间,建议补偿区内扩大水面,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周边建筑群最好保持低密度、较好的通透性,以支持绿地与作用空间之间的空气交换。植被应松散种植,提高粗糙度较小的草坪与其他地被植物面积比例。众多小型绿化设施应根据主导风向与通风轴线形成网络。
4.4作用区布局与控制
划定原则,高热强度区:热岛强度在0.4以上,对居民生活热舒适度有影响的集中连片地区;低通风潜力区:建筑密度高于30%,建筑迎风面积密度大于0.6的地区;功能集中区:包括旧城改造区、高密度居住区、集中商业以及工业园区。作用区控制指引,现状热岛区域结合改造时,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及水系,梳理通道,退二进三,控制建筑布局、外形及体量等形式,营造微循环的通风系统,缓解热岛效应。
推荐阅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更容易
城市规划从业者在评定规划师职称时,需要向这类的刊物投稿,但是很多作者也在咨询城市规划论文投稿到哪些期刊比较容易,小编通过和以往评职人员沟通,给大家推荐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通讯,城市规划等刊物,都是单位认可度高,而且投稿比较容易的期刊,很多作者都是投稿到了这类刊物,顺利拿到样刊,成功评职。有想了解的可以与在线编辑联系。
5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雾霾、热岛等现象的发生都和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导致通风不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进行城市通风廊道研究,改善城市风环境十分必要。
构建通风系统,校核功能空间布局,指导项目选址落地;预留城市风道,改善城市通风环境,构筑城市线型廊道;建设补偿地区,提升绿地降温效应,落实蓝线绿线要求;控制作用地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限制土地开发强度;引导建筑布局.形成微循环系统,指导修规科学审批。
6结语
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和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风道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间设计手段又是城市风道与物质空间的联系纽带。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能有效提高城市风道的通风效率,改善城市风环境和人居环境。在未来城市各层面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考虑城市风环境要素。
参考文献
[1]李鹏,余庄基于气候调节的城市通风道探素1J.自然资源报,2006,21(6):991-997.
[2]孝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