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的美学意蕴与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19-09-26
摘 要:青神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竹编工艺,造就了青神独特的竹编文化。该文作者引入克莱夫·贝尔的形式美学理念,审视青神竹编技艺的美学意蕴,将“有意味的形式”作为青神竹编工艺形态的重要内涵,并对青神竹编的传承发展提出创新建议。
关键词:青神竹编 美学意蕴 传承 创新
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青神竹编技艺传承与发展。古蜀青神先民利用竹篾编制器具,如篓、筐、蓝、扇、席等,展现了青神竹编技艺的独特艺术形式。但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青神竹编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地方习俗、文化、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青神竹编遭冷遇。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绿色设计重回现代设计视野,而青神竹编以竹材为原料,编织简洁、灵秀、质朴、自然,极富现代意味,又不失返璞归真之感,为青神竹编的创新传承带来发展契机。
一、形式美学下的青神竹编美学意蕴
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理念,将审美主、客体统合起来,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论断。该理念契合了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也从文化自觉意识上对审美主客体进行了共融研究。
1.青神竹编的形式美
形式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框架或线条关系,如绘画艺术中的线形墨色体积空间变化等。罗伯特·莱顿在对形式美学的阐述中提出“中国民间社会的艺术家,与其所在地域的群众之间并未分离,与其他人群具有相似或同样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在民间艺术人群中,艺人并非精英艺术家,并不追求作品的唯一性、独立性,而是将其作品融入社会生活,赢得更多人的认可。青神竹编民间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在竹编工艺形式上,多选用民众认可的艺术形式、图案进行艺术创作。
青神竹编传统手工作品分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混合竹编三种。立体竹编在编织上采用矩形的横切面方式,构成不同的立体造型,其形式质朴、简约,图案多为不规则的几何形,并不刻意融入装饰图案与色彩,如菠萝形、六角形等篓、筐。平面竹编编织形式多样,用途广泛。如,竹编扇子有葫芦形、桃形、五边形,枕席有方形、菱形、万字形等。在编织技法上,青神竹编的题材选择与地方文化、习俗关系紧密,融入了不同吉祥意味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兰花、熊猫戏竹等,以及在美术历史创作中,有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百帝图、兰亭序、五牛图等。现代青神竹编图形的形式更趋多元化,如福娃、中华情等。混合竹编在形式上综合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的优势,内层以平面竹编为主,外层以立体竹编保护,如簸箕、甑盖等竹编作品。
相关论文推荐:青神竹编的美学意蕴与传承创新
2.青神竹编的意味
在艺术创作中,意味是艺术形式所传递的非语义审美内涵,包括艺术作品所展现的审美意象。青神竹编工艺形态上所表达的审美意象,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意味。唐纳德·诺曼在探讨设计的目标时提出“简约、多用和满足”。青神竹编传统技艺以简洁的形式、素雅的色彩、因材制物的艺术特色,契合“简约、多用和满足”的设计目标。在青神竹编传统技艺制作中,篾条是最基本的编制材料,利用不同的篾条组合不同的纹样与形式,呈现青神竹编的美学意味,如人字编织法、十字编织法、绞纹编织法、菱形纹编织法、花星坐标编织法、描图编织法等。在编织方式上,以重复、连续等方式构造竹编的均衡性特色。以青神立体竹编背篓为例,制作者借助不同或相同面的组合,底部采用实编,竖身采用镂空编织,打造由面到体的三维立体空间。
青神竹编在色彩上以素雅为宜,竹编艺人利用不同生长年份、启蔑次数的竹材制作不同竹原色的竹编器具。一年生的嫩竹与多年生老竹相比,在经过不同启蔑次数后,嫩竹的蔑黄偏青色,而多年生老竹的蔑黄偏黄色。同样,启蔑次数越多,篾黄颜色越浅。这些利用不同色系的篾条进行组合交织,得到的色彩变化让竹编制品更显素雅。另外,在因材制物创作中,竹编艺人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突出功能与艺术的整合。青神竹编艺人在利用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中,将器具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如捕鱼用的竹篓,外形呈圆锥形,且在结构上分成多节,底部为开口,顶部为封闭口,在水中鱼从敞口进入,游入内部,底部开口处竹丝锋利,鱼不易游出,体现着先民对竹材料的巧妙运用。
3.青神竹编的文化
传统手工艺的审美内涵往往蕴藏于艺术创作形式中。审美是基于观念、想象于其内的感官体验,对美而言,既与外在的形式有关,又与内在的意味有关。青神竹编的文化,表现在青神先民对竹编技艺的不断实践与创新,并融入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借助竹编制品,透过手与竹的交流传递文化、体现文化认同。英国学者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提出: “抽象美是蕴藏于人类对大自然极富特征的个性中,需要我们从形式、抽象的属性中挖掘美的理念。”青神竹编的抽象美在其竹编图纹蕴藉的丰富文化寓意中展现。如,“葫芦”与“福禄”谐音,又延伸出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在青神竹编图纹装饰设计中,艺人多采用葫芦形纹样表达美好的祝愿。桃形蕴藏着对长寿的祝福和寿喜的夙愿;万字纹代表着生命生生不息的繁衍。汉字文化也在青神竹编图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如“喜”“福”传递着美好的愿望。在不同时代,不同字样蕴藏的情感更趋多样。
二、青神竹编技艺传承面临的问题
青神竹编技艺在列入“非遗”名录后,逐渐形成了国家、地方、传承人、技艺持有者等四个层级的保护格局,也促进了青神竹编技艺传承与发展。从艺术商品视角看,青神竹编技艺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中,以追求短时高利润为目标,也获得了规模化生产。但从青神竹编商品开发来看,传统的日常用具与付出的手工劳动显然难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导致传统竹编技艺面临传承无人的尴尬。
青神竹编技艺以定型化表征策略作为传承和保护主体,地方政府虽然鼓励青神竹编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工艺活动,并通过展示青神竹编的原材料、现场编织方法演示、青神竹编字画等作品,但略显单薄。“技艺”作为社会学术语,必然涉及集体层面的艺术表征,如隐性的、有意识的创作思维等。从青神竹编技艺现代传承人性别看,竹编技艺的变迁带来传承人性别的变化,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在日常类竹编作品的编织过程中,要求制作者手具有足够的力度控制竹篾片的宽窄、粗细的均匀度,把握造型结构的准确度,传承人多为男性;而在平面书画竹编制作中,制作者需要具备灵巧的手指、细腻的心思,使女性比例更大。
在传承人身份层面,随着青神竹编技艺申遗成功,其技艺主体的身份也出现显著差别。拥有大型竹编企业或精于编织艺术类竹编商品的技艺持有者被确定为传承人,而善于编织竹编艺术品、立体编织、混合编织的制作者的身份未得到明确定位。平面竹编技艺得到推动,立体竹编因技艺繁复而面临着传承的尴尬。同为手艺人,因所选技艺类别的差异,导致人生轨迹不同,也给青神立体竹编技艺带来一定的影响。
笔者在对青神竹编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中发现,青神竹编技艺的重点在于日用品生产,而随着商业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复制、借鉴艺术品的表达模式给传统手工艺技法带来冲击。传统青神竹编技艺在工艺美术创作上以“意匠”主导设计与构思,融入工艺师独特的匠心与精心的加工过程。但现在竹编工艺品创作过分强调形似,忽视了匠人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反而桎梏了“意匠”的创造力。以青神平面书画竹编创作为例,利用现代图像打印技术,制作编制画稿,再参照原作进行模仿制作,使得竹编创作只有“匠”而缺失“意”,丧失了青神竹编的气韵。
三、青神竹编技艺传承的创新路径
李约瑟提出:“没有哪一类植物能够像竹类一样,在中国历代艺术和技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青神竹编技艺所展现的工艺价值与文化内涵,在历经千年的积淀中迎来了新的传承与发展契机。
1.青神竹编技艺的主题创新与传承
在传统竹编主题里,青神竹编以日常用品竹器为主,如竹席、竹扇、凉枕、晒簟等。从青神竹编技艺的形式美视角挖掘其主题思想与艺术内涵,也为我们拓展青神竹编艺术创新表现创造了条件。如,利用竹编与现代家居灯具相结合,设计制作充满质朴、自然韵味的竹制灯饰。随着现代人们艺术鉴赏力的不断提升,竹编艺术品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方面,挖掘传统的创作题材,从中汲取设计内涵,表现传统竹编艺术品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立足现实生活,不断延伸和提炼新的表现主题,尤其是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将竹编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2.青神竹编技艺的工艺创新与传承
工艺技术的发展,为青神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动力,特别是在现代机械化生产领域,对传统青神竹编技艺革新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竹编在技术上分为选竹、刮青、分层、撕蔑、编织等过程,引入现代机械化设备,可以对传统竹编制品的竹丝进行“三防”处理,提高竹编的使用寿命。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创新竹制品研发,有助于提高竹编加工生产效率。
3.青神竹编技艺传承人的传承发展
青神竹编技艺的传承关键在人。要结合实际,对传承人与从业匠人进行传承性保护。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处境比较艰难,相关部门应从文化传承与保护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传承教育,组织青神竹编艺术家到高校、企业、社区活动中指导、培训人才,传授竹编工艺理论与编织技艺要领,让更多的大学生、青年人走进竹编艺术,成为推动青神竹编现代传承的重要力量。
结语
青神竹编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竹编看四川,四川竹编看青神。”在推进青神竹编技艺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打造青神竹编的品牌特色,促进青神竹编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尤其是依托互联网,与院校、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搭建青神竹编电商平台。青神竹编技艺的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其中,保护和弘扬青神竹编技艺。
参考文献:
[1]陈学文,刘慧,况贺.透析非遗项目美学意蕴 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青神竹编技艺的形式美学意蕴为例.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 (7).
[2]胡旭,刘强,阿木补出.青神县竹编产业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四川农业科技,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