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9-09-09

  摘 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难度偏高。展开实验可帮助学生们获得直观的感知,进而增进理解。不过,计量经济学的上机实验,一直面对着成绩考核不易区分的难题。本文展示了一个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考核方案。经过实施,发现该方案具有一定的甄别效果,优于文献中的一些思路。不过,也存在教师工作负荷大等副作用。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成绩考核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探索

  一 计量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实验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计量经济学对许多学生而言难度偏高。其中的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则,它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于一体。众多学生中,在三门学科上都恰好有坚实基础的并不多。当学生们初次接触该门课程时,迎面而来的是把高等数学与统计学参杂在一起的数学推导;这就已经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进而以矩阵代数形式来表达相关内容,初学者就很容易找不着北了。而在跨过了技术门槛后,对课程内容的一些理解和对现实现象的具体分析,又要求经济学直觉的介入。很多人不容易做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转换。几个不同学科的结合,使得该课程构成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难度高峰。二则,在计量回归模型与回归结果之间的处理过程的缺失,增大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的模糊性。对于一元回归,学生们还可以手动或者用 excel 计算出回归系数和标准差;对于二元回归,仍然有公式可循;对于更多解释变量的回归,自行计算并不经济,往往需要借助软件得出回归结果。而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看到的只是计量模型与结果;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软件操作过程,需由学生们亲身体验,才可有直观的感知,才有助于增进对课程的理解。

  对于第一个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少人主张淡化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的证明与推导 [1]。在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古扎拉蒂的教材《经济计量学精要》,就略过了绝大多数推导;部分证明则放入了附录或习题里。笔者的选择是,对于一元回归,展示出相关的数学过程;但是不把任何矩阵代数的表达用于本科生的课堂。通过这种取舍,兼顾了理论教学的严谨性和学生们的可接受性。

  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们的感受更为迫切一些。在 2006 年至 2012 年之间,许多人都提出了需要强化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认知 [2-3]。刘发跃和王娅 [4] 通过对参加计量实验的学生做统计调查和计量回归后发现,学生们对上机操作的评价普遍较好;它能显著地提高学生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解。从 2013 年开始,许多高校陆续为计量经济学开设实验环节的培养 [5]。这表明,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普及,人们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了实验培养的必要性,并将之付诸于实践。

  二 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考核问题

  随着计量经济学实验在高校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的推进,人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指导书,理论方法教学与实验教学在内容上和时间安排上相分离,对经贸类不同专业的同学缺乏对应的案例素材,以及,最为突出的、成绩考核时的实验报告雷同现象 [6]。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区分它们的轻重缓急而分别进行弥补或修正。笔者看重成绩考核的问题,针对计量实验的考核进行了一次实践探索,并由此进行了一些思索。为了规避实验考核不易区分成绩的难题,有教师在做一些尝试。张柠 [7] 的建议是,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研究成果及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问。李劫 [8] 设想了采用电子题库进行抽取题目、实时上机考核的方式,或者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黄成亮 [9] 则提出,在每次实验报告提交后随机抽取一部分的学生进行上台演示,教师当场评分,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阮俊虎和石宝峰 认为,造成计量实验考核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案例与数据的单一性,不能有效规避考核的重复性,进而给出了共享数据库的构想方案。针对文献中的探索和既有实践中的不足,笔者进行了一次尝试,设计了一个计量经济学的实验考核方案。做这个尝试的目的,是寄希望于借助激励机制设计的方式来克服实验考核的重复性问题。这一方式可快速实施,无需等待系统性的建设;具体效果则取决于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让成绩具有区分度,对认真的与欠认真的、掌握好的与掌握一般的同学,给出与之相应的成绩档次,另一个是针对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实验报告的可能性,即便不能完全杜绝,也应予以减弱。

  三 一次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探索

  (一)概况

  学生班级: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2015 级经济学专业 1-3 班(大三)。

  集中上机实验时间:2018 年 5 月下旬,为期一周。

  地点:湖南科技大学三教 #512、#515,共 2 个机房。

  理论授课教材:古扎拉蒂、波特(著),《经济计量学精要》(第 4 版)。

  数据:《经济计量学精要》(第 4 版)配套数据,涵盖大部分例题、习题。实验软件:Eviews 8.0。

  (二) 考核方案

  在实验开始之前,Eviews 软件的相关学习资料已经提供给了学生们。实验开始后,学生们参照所给的学习资料,上机操作练习,教师答疑。这与以往的实践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对实验表现的考核采用每个同学在老师面前现场演示的方式。具体而言,当实验进行到一定阶段,每位同学自行决定在什么时间来找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教师把《经济计量学精要》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分为 A、B、C 三档,难度依次递减;并且,把理论授课所讲过的教材章节,分为甲,乙,丙三组——第 2-4 章为甲组,第 5-6 章为乙组,第 8-10 章为丙组。当学生来找老师时,可选择哪个难度档次的题目,也可选择出题的章节范围。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从教材书上挑选一道题目,学生随即马上开始操作演示。为了起到鼓励、引导作用,还做了特别的设定:前 20% 来演示的同学只需从三组章节中各挑选一章,作为老师的出题范围。从 20% 之后,每增加 10%,出题范围就多一章,而且所多出来的一章,须与之前多出来的章处于不同的甲、乙、丙的划分。比如,第 41 个演示的同学,可选择第 2、5、8 章,另外还需增加两章作为扩大的出题范围;这两章可以是第 3、6 章,但不可以是第 3、4 章,因为后者均属于甲组。考核成绩共分为五个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如果一个学生希望拿到“优”的成绩,必须选择 A 档难度。不过,老师并不明确说哪些题目是 A 档,哪些又是 B、C 档;而是从学生所给的范围中现场选题。即便学生选了 A 档,老师也可挑选相对容易的题目,这样可部分地防止学生们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将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现场给出分析、解答,从中观察学生对课程及操作的掌握程度。每个同学的演示操作限时 10 分钟。学生在演示之后,还需用 word 写一份书面的实验报告,把演示所考查的题目、操作步骤、软件的输入结果、相应分析等写入报告中。班团收集所有同学的电子版报告,并打印、装订成册。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操作情况、同学自己的定位选择、平时表现与出勤,给出实验的考核成绩。为了让学生们更准确地对号入座,考核方案规定,在前 50% 演示的同学方可争取获得“优”的成绩,而且他们必须选择 A 档难度。对于后 50% 的同学,没有机会拿成绩“优”,最高只能争取成绩“良”。学生也可选择不进行演示;若如此,则该学生的最高可能成绩为“中”,且必须做一个题目放入实验报告中。

  上述考核方案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是,让具有较高学习意愿的学生有追求优良成绩的动力,而让混日子的学生自发地归类到低档成绩中去,从而达到增强成绩区分度的目的。

  (三) 学生们的实验表现

  在该考核方案公布后,学生们的反应整体上是积极的。尤其对于学习意愿较强的学生,他们抓紧时间熟悉 Eviews 操作的倾向性表现得很明显。而对于某些混日子型的学生,虽然继续在优哉游哉,但由于他们能从好学生那里借鉴、抄袭的收益已经被降低,而且必须在老师面前做操作演示才可争取成绩“良”,所以他们不愿意学习的态度比以往更突出地显露了出来。由于学习软件操作与学习游泳相当类似,靠外界强制力迫使这些混日子型的学生去学习,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实验的考查,更准确的定位是增强成绩的区分度,以此来引导学习意愿强的学生掌握好,而不是靠压迫或恳求来让混日子型的学生多学一点。

  四 对计量经济学实验考核探索的反思和展望

  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的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着成绩甄别效率方面的偏差,而文献中所构想的一些方式又难以快速投入实践,所以笔者尝试了一次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的考核方式方面的探索。经过实施,发现该方案在引导学生付出学习努力方面,以及在接近考核目标方面,都比传统方式更好。不过,它也存在缺陷之处。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演示操作普遍延时,导致老师的工作量大。虽然事先规定了限时十分钟,但实际上因各种原因,一个学生的操作很容易发生超时。在一个小时之内,笔者仅可观察 4 位同学的演示。这个进度导致老师的工作负荷超过预期。分在两个机房的两个教师都为此而满负荷工作。因此,虽然该设计方案在甄别学生真实类型方面有所收获,不过仍然存在进一步思索和改进的空间。

  从长远来看,李劫、阮俊虎和石宝峰所提出的构建开电子题库的思路是颇具吸引力的。概括而言,它通过让学生从多样化的案例库中选择考核题目,来规避学生之间的抄袭行为。进一步,如果把其想法与朱靖 [11] 借助网络的思路相结合,以电子商务平台的形式向国内高校经管类的计量经济学培养提供案例素材库,将可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更有效的利用。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探索》相关论文期刊推荐:《现代计量测试》本刊讲师科学刊物。主要报道国外新的讲师基准与标准的建立与改进、国外新的检定技术与装置、国外新的测试技术与装置、国外各讲师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新研制的讲师器具及设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