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中国体系建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9-07
摘要 “美丽中国”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高尚而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情怀与时代先进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并直接受文化和科技力量的推动。只有深刻解读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才能在美丽中国体系建构上充分体现科学性,才能针对性施策和精准发力,才能做到时空有序且高效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美丽中国;体系解读;体系建构;生态文明;时空有序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中国坚实地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如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积极的、引领性的贡献,这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培育、提升和大国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伴随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习近平同志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代强音,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明确强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 。这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高度关切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博大胸怀与庄重的责任感。
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导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快其实施和取得显著实效,必须要全面和系统地解读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与重要实质,必须要研究和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体系,探索和确立可行的建设路径,为持续、高效、时空有序地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决策指导和科学依据。基于此,本文力求作一些思考与探求。
1 美丽中国是一个体系
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笔者也想就此谈些一孔之见。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中国发展方向、本质和目标作的一个生动概括,其中富有深刻的内涵性、思想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是积极应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谋远。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体系,筑牢可持续发展框架与基础。美丽中国体系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构成(图1),文化和科技是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巨大力量。这就深刻表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忽视了哪一个系统的建设,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美丽中国体系必须是整体性建构。
1.1 美丽中国之自然系统
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自然系统在全球层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地球的高大山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上。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地球第三极,被誉为亚洲的水塔。中国广袤的陆地不仅广泛发育了山地、高原、丘陵(三者约占陆域国土的65 %) [2] ,还发育了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水系,三大阶梯地形结构和绵长的海岸带,形成了陆地至海洋最齐全的地理景观和生态圈层,凸显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我国广袤的山地是陆地上最具生态活力的空间[3] ,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资源和环境支撑功能。我国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冰川、雪山、河流、森林、湿地、湖泊、草地、沙漠等)、丰富性、生动性和生物多样性(植物30 000余种、脊椎动物6 000余种等),为建设高颜值的美丽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天然基础。
我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强烈而复杂。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与快速发展中,曾较长时期粗放开发资源,导致环境与生态面临巨大压力和多重胁迫,这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可持续性关乎建设美丽中国的可能性,其检验与考量的标准就是绿水青山。
我国的自然系统经历了人类社会沧桑巨变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短时限、高强度的威胁:生态环境快速透支、生物栖息地严重损伤、资源开发破坏环境和景观、生态环境功能的完整性受损、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阈值。然而,随着生态保护理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不断提高与加强,我国通过各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水土保持过程)、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等,以及现在试行建立的国家公园体制,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恢复/修复,广泛的山地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些为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自然基础支撑,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生态福祉。
1.2 美丽中国之经济系统
美丽中国之经济系统是美丽中国的内涵所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或之后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其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这需要在一定经济实力支持下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了8 500美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繁荣正处在关键时刻。面对当下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中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防范和化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危机,体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在全球作出表率性贡献。为此,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定“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着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方式,探索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而铸就更为坚实的基础。
美丽中国之经济体系必定是低影响(LID) 发展体系,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付出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丽中国之经济体系必须以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为主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零污染,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完全控制在允许的阈值范围之内。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
1.3 美丽中国之社会系统
美丽中国之社会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指挥和运行系统,是维持美丽中国生命活力的神经网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智能“部件”,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系统。这个社会系统包含着城市、乡村和城乡一体化治理工作,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治理的框架中(组织、制度、运行、评价、法规保障与政策工具)。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依靠正确的社会系统力量,在领导、组织和实施方面凸显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推动力和保障力。只有依赖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系统,建设过程才能坚持好正确的导向,真正做到分地域、领域规划实施,进而达到整体性推进,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目标,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建设美丽中国融合了古代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在长期生存与发展中所坚守的社会治理信条,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这为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战略要求,体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情怀的最高境界。在人类社会面临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之应对中,我国采取的积极态度和主动作为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力量,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担当。
我们要加快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创新思路,改革方法,营造治理的法治环境,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全面保障。
此外,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和科技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导引非常重要,关系到人的知识、精神、修养和习惯,需要长期培育和积累。有文化的发展是文明的实质展现,建设美丽中国既要体现现代文化性,具有新时代的人文思想文化特征,又要彰显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地域特色性。科技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直接推动力,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当前着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其实质就是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全方位支持。很显然,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2 美丽中国体系的建构
美丽中国是一个统筹与综合发展的概念,包含着美丽的自然、美丽的城市和美丽的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有体系的建构,必须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从实际出发,对比发达国家的典范(以欧洲为参照系),因地制宜、有序有效地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真正解决建设美丽中国的瓶颈问题,以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为遵循,始终聚焦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全面系统谋划、规划、设计与实施,让城乡融合并富有文化感,具有极高的正向感知度。因此,这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和战略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持久推进的动力和久久为功的心理,才能有序推进而最终实现其总体建设目标。
2.1 美丽的城市
美丽城市是国家形象的第一张名片。由于我国是在短期内加速城镇化建设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功能尚未达到系统性的格局优化。城市的因地制宜性仍然存在欠缺,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等城市特质,以及城市系统功能亟待完善和提升。
美丽城市不仅要有内在的力量,即适宜的产业发展力量,也要有外在的力量,即城市景观吸引性(发达国家把景观要素作为经济组分管理,城市景观依法严格管理),富有宜游价值,还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宜居性,即城市公共服务十分齐全配套和均衡,包括城市生态圈层的合理结构,突出空间环境调节功能的服务和支撑。
美丽城市空间组分应具有长生命周期,这是尊重城市建筑文化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与理性的标志。回顾以往的城市发展,其空间扩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城市传统遗迹与地域特征几乎全部铲除,许多城市的空间发展由于权力的任性造成很多遗憾和缺憾。这与欧洲一些国家绝大多数城市仍然保留相当一部分中世纪或文艺复兴以来的城市文化特征,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美丽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导,要在这个进程中丰富、完善和提升城市各类功能,让城市充满文化韵味与魅力,成为美丽中国的引擎,拥有巨大的带动力和感召力。
《关于美丽中国体系建构的思考》来源:《自然杂志》2018年12期,作者:邓伟; 宋雪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