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 正文

邯郸市农村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建议

发布时间:2018-04-08

  让农村走出贫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也将农村脱贫作为了重点内容,让农村的贫困县都可以摆脱困境,当前我国的精准脱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仍然有一些矛盾,下面文章就是邯郸市D县H村为研究对象,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运用其中先进的实践经验,对精准脱贫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

  关键词:精准脱贫,农业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准扶贫

  一、聚焦邯郸市

  D县H村精准脱贫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精准脱贫,目的是使农村贫困人口从经济上脱离贫困,思想上接受先进政治文化传播。通过对邯郸市D县H村为期一周的驻乡考察发现,该村在精准脱贫进程中为发展农业经济体现出了几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1.对于精准脱贫中政府投放一部分资金鼓励农民修建大棚这一政策,村民普遍持抵制态度。因其过惯了“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习惯,因此对于温室大棚的实施并不支持,其观念认为作物是按四季生长采摘,并不存在反季作物等,认为政府对他们存在欺骗行为,并不能保证他们的收益。在村里大棚建设款已经落实之时,该村200户人家仅仅有7户支持温室大棚建设并参与了温室大棚的种植。

  2.该村因道路封闭,全村仅有两台电脑且无法连接网络,因该原因,村民对“精准脱贫”几乎毫不知情。在扶贫资金下放到村里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时,村里老人因修路、修设施等行为会破坏风水等千方百计阻挠,导致目前该村道路依旧是以土路为主,农产品贩卖只能通过人力输送,大型货运工具无法进村,农产品销售出现了滞销等问题。

  二、着眼H村扶贫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保证在原有的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能脱离实际。同时,在转变村民经济意识上必须加以引导,因政策落实不到位、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导致了农民接受外接信息的能力弱,对于新知识与农业新技术的敏感度不强等问题。而需要注意的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的生产效率与水平[1]。

  2.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改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该村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以外出打工为主,剩余劳动力均为老弱人口。该村老人妇女长期以编制草帽为主要工作,导致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时间成本高且收入较少。因此,该村每户家庭依靠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若使这些壮年劳动力放弃外出打工仅从事大棚生产,一旦大棚收益出现问题,村民家庭将会大大减少主要收入。

  3.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很多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往往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强行割裂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些人将意识形态建设理解成为“软任务”,认为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不具备实效性,所以从主观上没有对其形成充分的重视[2]。

  三、探讨精准脱贫进程中如何实行有效治理

  在精准脱贫进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一定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也要让农民拥有充分参与及选择的权利,不能将政策强加于其头脑中,要尊重农民的思想观点,要用实际行动感化村民,用法律为村民提供合理的保障,实现对于精准脱贫的有效治理,要将“德治”与“善治”相结合,合理有效地动员人民群众。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治理方式,传统德治的用意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政权,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治国治民的一道工具,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理应是实行“德治”和“法治”的主体。

  社会主义“德治”的目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旨在实现人民权利,体现民主权利,顺应群众意愿。若实现传统“君主专制”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必须抛弃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推进“民本”思想向“人本”观念和“民主”制度的转型;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大众的主体性作用,为精准脱贫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四、精准脱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2015年12月7日,新华社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亮点是“精准”概念被32次强调,同时提出指导中国脱贫事业的六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3]。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从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想要真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国家实施“精准脱贫”政策,并在贫困县成立扶贫办,由农机局安排驻村大队对贫困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其本意是为人民服务,然而因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思想意识淡薄,导致政府政策与村民脱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依据自身发展和具体生产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生产力。

  五、对于精准脱贫进程中发展农业经济的建议

  精准脱贫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之消除贫困。因此,发展经济应密切联系实际,不能与实际脱离,要利用经济政策发展当地优势农业,大力提倡大棚种植,改善经济作物断季销售的现状,不能急于求成。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有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销售提供多元化渠道[4]。

  建立好脱贫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的权益及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大棚种植等,并制定一系列措施保障其收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对基层政府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要紧紧围绕“服务农民、以农民为本”的理念为核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关系:深刻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放群众的思想,不能使其思想继续局限于小农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建设与改造;深刻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可以寻找“试点”农户,以先富带动后富,树立榜样作用;深刻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局部经济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发展全局经济,例如发展大棚种植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环境资源协调配置等,要着眼于大局,并保证未来的长远发展;深刻把握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既要提出目标,又要接地气,顶层设计要建立好自己的目标及意向,摸着石头过河则要脚踏实地,落实每一项政策,既不能空谈,也不能不敢做,要将理想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要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深刻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实行政策应大胆去做,不能畏头畏尾,要敢于去实践政策,同时还应该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发展规律,要注重设想和稳健的深层结合[5];深刻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证经济的快步稳定发展。

  精准脱贫其实就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我们要在现有的有利形势和条件下转变原有的农村模式,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艳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21.

  [2]郭冰.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解决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7,(9):12-13.

  [3]虞崇胜,余扬.“扶”与“脱”的分野: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的战略转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41-48.

  [4]索红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经济建设[J].人民论坛,2013,(26):76-78.

  [5]陈余富.浅析对乡村社会经济现状探究[J].时代金融,2017,(11):73.

  推荐阅读:中国农村观察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中国农村观察》(双月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专业理论刊物。探讨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注重文章的实证性和资料性,提倡学术观点的争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