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 正文

红松球蚜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7-04-12

  这篇农药论文利用异色瓢虫防治红松球蚜不但成本低,效果好,收集容易,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而且瓢虫能够在释放林分进行自然繁殖,不断增加种群数量,起到长期控制红松球蚜的作用。《农药研究与应用》(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是由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化工研究院主办,湖南省化工信息中心承办的农药综合性信息刊物,立足于国内外农药制造与商务信息报道,面向从事农药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按照与时俱进的方针,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国内外新农药发展动态、农药市场等信息,支持我国农药创新应用发展。具有实用性强、信息面广、影响力大,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感的业内信息媒介。

农药研究与应用

  [摘要]红松球蚜是红松幼林和圃地的主要害虫。对红松球蚜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进行观测,提出了营林措施、化学药剂防治、物理措施、人工助迁异色瓢虫取食球蚜等生物措施进行防制。

  [关键词]红松球蚜;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红松球蚜(PineuscembraePinikoreanuszhangetFang)是红松幼林和圃地的主要害虫。以若蚜(侨蚜)吸取红松新梢和嫩针的汁液,影响针叶萌发和新梢生长。红松人工幼林中每年都发生红松球蚜危害。大发生年份经对第1代若蚜虫口密度调查得知,在红松球蚜重度发生林分,平均每10cm长新梢上有球蚜600多头,平均每束新针叶上有若蚜20头,造成大量新梢萎缩,针叶枯黄,严重影响了红松的正常生长。为了控制红松球蚜的发生与危害,巩固造林成果,笔者对红松球蚜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综合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红松球蚜的调查结果和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1红松球蚜的生物学特性

  1.1生活史

  红松球蚜营全周期生活,有两个寄主,第一寄主是云杉,第二寄主是红松。经调查,红松球蚜1a发生4代。以孤雌侨蚜在红松针束基部内侧越冬,4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成熟并开始产卵,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当年的第1代幼蚜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第1代侨蚜成熟并开始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2代侨蚜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第2代侨蚜开始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3代侨蚜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下旬第3代侨蚜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4代侨蚜于8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孵化的若蚜生长到2龄,则以2龄无翅的孤雌侨蚜在针叶束基部分泌白色蜡丝团,并在蜡丝团中越冬。

  1.2生活习性

  在红松上侨居若蚜生长到2龄便开始分化,一部分分化为带翅的若蚜迁飞到云杉上发育为性母,危害并刺激云杉嫩梢基部,使云杉嫩梢基部形成膨大的球果状虫瘿。一部分无翅若蚜仍在红松上继续侨居,因此也称为侨蚜。侨蚜主要在嫩梢和针叶束中活动取食,并在其上产卵,每雌产卵50粒左右。为了保护自己,侨蚜会分泌一种带粘性白色的丝状物将自身和卵粒包被,似白色绒球,高粱米粒大小。侨蚜活动或卵孵化后,绒球破裂,破裂的绒球仍粘挂在针梢上,好似针梢上挂了白霜。根据针梢上的“小白绒球”和“挂白霜”现象,可作为判断红松上有红松球蚜发生的初步依据。

  1.3发生规律

  红松球蚜的发生与光照、气象、地形、林龄、树种组成,林分密度等因素有关,根据调查,光照多的林分重于光照少的林分,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林缘重于林内,幼龄林重于中龄林,留床苗重于换床苗,纯林重于混交林,雨水少、温度高、较干旱的年份重于雨水多、温度低、较湿润的年份。

  2防治措施

  2.1营林措施

  在更新造林时,要和营造红松与其他针叶或阔叶树种混交林,对球蚜的迁飞和繁殖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应注意红松不能与云杉混交,并尽量离开较远距离,以避免相互传染,加重虫害。对已经成形的红松林如密度和郁闭度不够的应尽快补植速生树种,以保持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减少林内光照,降低红松球蚜的发生机率。

  2.2物理防治

  对第一寄主云杉上的红松球蚜可采取以下措施:剪除虫瘿:6月中旬,在云杉虫瘿形成后,瘿蚜迁飞前,用枝剪剪除云杉上的虫瘿并集中销毁,可减少红松球蚜的发生。黄板诱杀: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迁飞的有翅成蚜,对黄色和橙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诱杀。即在有翅蚜迁飞期间(如6月上中旬)在林间贴挂黄板。黄板可用硬纸板、塑料板或胶合板制作,长20cm,宽15cm。将制作好的黄板贴或挂在树的枝干上,上面涂刷一层机油或不干胶。贴挂高度2m左右,距离10m左右。当迁飞的蚜虫趋向黄板时,便会被机油或不干胶粘住而死亡。在诱杀期间,对贴挂的黄板要进行定期的观察,清理和更换,以保证诱杀效果。

  2.3化学防治

  对发生高虫口密度红松球蚜的圃地和林分,应及时采取化学灭虫措施,以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受害损失。对红松球蚜开展化学防治应本着“杀灭第1代,控制第2代,监测3、4代”的原则。只要对第1、2代红松球蚜及时采取积极的化学除治措施,才能够防止3、4代红松球蚜的发生。用50%氧化乐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1.2%苦、烟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喷雾作业时间在若蚜孵化盛期进行。其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

  2.4生物防治

  对于低虫口或轻度发生红松球蚜的林分,以生物措施控制为好。可采用异色瓢虫防治红松球蚜。防治方法如下。

  2.4.1异色瓢虫的收集与存放:异色瓢虫多在向阳面的草垛、洞穴、石缝等处越冬。可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到以上地方进行收集。将收集到的瓢虫进行挑选,剔除死亡和残虫体,将好的瓢虫用编织袋装上平放入纸箱中。存放时,纸箱中虫体厚度不超过5㎝,以免捂死。然后将纸箱置于温度较低的地下室或地窖内保存待用。

  2.4.2异色瓢虫的处理与释放:放瓢的最佳时期是越冬侨蚜产卵盛期(5月上旬)。放瓢前,先将瓢箱从窖里取出摊开,用小喷雾器洒1:10的蜂蜜水(目的将翅暂时粘住,短时间内不能迁飞)。每10万头瓢虫(约2kg)喷蜂蜜水150g左右,放瓢人员要准备好装瓢虫的信封、背兜和接瓢虫的“纸托”(即2㎝见方的纸条)。释放时,作业人员先将纸托夹在松梢的针叶之间,然后取出1只瓢虫放在纸托上(因异色瓢虫有假死性,不用纸托瓢虫就会掉落在地面),过一段时间,瓢虫就会恢复活动,爬到梢叶上寻找并取食红松球蚜的卵和若虫。放瓢数量根据树木大小和红松球蚜密度而定,一般10a生左右红松,球蚜轻度发生时,在不同的方向枝梢上,每株放8-10头异色瓢虫即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