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0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明确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孤立的、与其他人没有丝毫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他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得以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人际交往情境不足、缺少情境创设会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进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交往情境创设路径进行探讨,在人际交往情境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接受教育,使思想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研究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交往等,这些交往通常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如学业沟通、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娱乐消费、情感生活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占据其日常生活的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情”的教育,而是“有情”教育;不是“无境”的教育,而是“有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通过正式组织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忽略发挥那些间接、潜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活动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不断创新,变得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关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了过去以课堂、教材为全部教育内容,一味进行理论灌输,“无情无境”的枯燥教学形式,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积极参与,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人际关系网中通过人际交往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思想政治信息总是通过人际关系载体进行传递和反馈[3]。人际交往是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也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使大学生感到被人尊重、被人接受、被人关心、被人理解,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且通过人际互动可以传递更多直接的思想政治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规模地横向传播和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效果。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与学生有代沟,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其症结就在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研究不够,对学生想什么、做什么了解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就是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从学生日常的交往活动入手,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通过与环境要素的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人际交往的环境中。这一方式采用间接渗透的生活辅导方法,寓教育内容于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创设的路径探析
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情感态度、价值选择,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使大学生在复杂的交往活动中作出正确选择,必须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境创设,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1.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初入学时大都十七八岁,从年龄上看刚刚进入成年期,处于人的身心全面成熟、趋于稳定的关键期,也是人逐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过渡期。作为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分界,大学生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开始一个人与社会各种成员打交道的生活,开始着手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个人的名义进行一系列活动,并承担着与此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另外,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经验不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自身心理素质较差,交往缺乏技巧。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往往受到限制,表现得差强人意,沟通交流的结果不理想,这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士或经验丰富者来指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以培养和服务学生为己任,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把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人际交往课程,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辅导员应召开班会,举行专题学习与模拟培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大学生接受必要的课程辅导,了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少些阻碍、多些自信。
2.加强底线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自身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痛苦、迷茫以及他人的不理解,有时还要接受严峻的考验,进行义与利的选择。大学生一旦不能坚定立场,面对义与利时犹豫不决,或在他人的不良示范影响下作出错误选择,甚至与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同流合污,最后会误入歧途,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学业,甚至可能断送自己的未来。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还显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往人们注重道义,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利益,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影响着大学校园,利益二字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吸收,开始信奉“利益至上”的处事原则。目前,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利”字当头,把对自己有无好处看做与人交往的衡量标准,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创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底线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底线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把握好与人交往的界限,明辨是非、善恶,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在关键时刻能够作出正确选择,不要越过底线,否则后悔莫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应牢记交友的底线标准,切忌功利化,远离伪善小人,多与高尚真诚的人交往。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应积极践行这一价值准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诚信和友善是人际交往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要诚,信必行;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交往情境创设要注重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在交往活动中自觉遵循与践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大学生要把理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以诚待人,不开空头支票,要做到言必信,切莫形式化,那种不以真诚的心而以谋利为意图,接近他人换取利益的行为都是可耻、遭人唾弃的,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人则是崇高和值得推崇的。在与人交往时,牢记友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仅要入脑,还要入心,更要在平时细小处践行,切莫虚伪、冷漠,在亲和待人、友爱他人的同时也能温暖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2]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7—18.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阅读期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办的,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全国公开发行刊物。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研究型和工作参考型刊物,被新闻出版署列入国家“双奖”期刊方阵,是全国重点社科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