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4
目前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调查发现,不少观众认为有些新闻报道内容肤浅、不够深入,有些新闻报道不及时、缺乏新意,有些新闻内容空泛毫无吸引力,如儿童教育会议等。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儿童电视新闻论文。
[摘要]目前中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萎缩状态,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节目中的“成人化”现象。本文从当前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入手,分析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化”现象。
[关键词]儿童电视新闻;成人化
(一)内容形式教条化
1960年,施拉姆通过调查得出,儿童观看电视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娱乐、获取信息及社会效用。对于儿童来说,收看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是娱乐,而并非信息的获取。这就要求儿童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各个展现要素上,都要从儿童的思维和角度出发,以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形式呈现。但是这些新闻内容虽然都发生在儿童身边,但表现形式如成人新闻一样理性严肃,显现出了传统刻板、缺乏吸引力的特点,无法真正贴近儿童。
(二)主持方式成人化
新闻节目的语言需要符合客观、严谨、恰当的特点,这方面儿童担任主持人较难把握,因而许多儿童新闻节目都选择成人担任主持人,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成人化倾向。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需求,儿童电视新闻主持人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是用成人的视角左右整个主持过程,以成人的观点和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就会出现带有成人化倾向的新闻节目。这类节目很难与孩子产生共鸣,并且在此影响下,即使是儿童自己主持新闻,也会出现刻意模仿成人的主持方式,而失去了儿童的本真与天性。
(三)制作剪辑模式化
目前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团队多以成年人为主,因缺乏与儿童的沟通和对儿童的了解,使得部分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表现上呈现出剪辑节奏不够明快、叙述不够故事化、包装字幕不够生动、解说配音不够夸张、缺少有趣情景音乐和音效配合等现象。这类儿童新闻节目虽然制作逻辑性强、较为理性,但过于成人化、模式化,缺乏生动性和贴近性,视听表现与儿童实际兴趣脱节,拉开了儿童与节目的距离,使儿童对节目的信任度降低,造成收视萎缩。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化”应对策略
(一)明晰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
1.播出信息增量化。儿童对新闻的需求不仅仅是了解发生的事件,他们更希望通过新闻扩充知识、了解信息、拓宽视野。因此,儿童新闻内容绝不能拘泥于儿童身边发生的事,国内外新闻时事、正在热议的社会话题、富有争议的社会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内容之一。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延续性是儿童对新闻的诉求,这也要求儿童新闻工作者需尝试把儿童新闻做深、做新、做全,从信息量的角度满足儿童获取信息的需求。
2.儿童受众细分化。受众细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受众需要和节目创作,这是儿童电视节目以儿童为本的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但目前全国儿童新闻节目在受众年龄、节目类别、播出时间等方面都未细分。以央视少儿新闻节目《新闻袋袋裤》为例,其目标受众是12~18岁的少年儿童,即中学生,首播时间为每天17:00,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样。受众范围狭窄、没有准确定位和细分化的少儿新闻节目,“儿童本位”的理念无从体现,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儿童受众,找准定位,科学地对儿童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受众细分理念在儿童电视节目领域内最重要的是以年龄段作为依据,从儿童的生理成长特点和接受程度来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阶段的划分:①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规范正逐步养成,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限,可适当安排与他们相关的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数量不用太多,但要极力符合他们的行为发展水平和规律。②7~9岁的小学阶段初期。该年龄阶段儿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好奇心使得他们求知欲极强,他们的生活范围、人际关系和知识量不断增大,针对该年龄段,播出新闻的数量应较多,内容以满足兴趣和获取知识为主,可以包含近期国内外新闻、学校新闻、身边事件,与动植物、外星生物有关的信息等。③10~12岁是小学阶段后期,该年龄段儿童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迅速提高,这个阶段是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因此不仅新闻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内容也要有新意、深度和延展度。④12~14岁是初中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创造性想象力飞跃发展,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件的广泛兴趣,因此针对该年龄段特点,新闻节目要体现出社会化功能,要以引导和帮助儿童心智发展为主,通过节目为儿童提供社会图景。
3.风格形态儿童化。儿童新闻节目的风格特点首先是儿童化。儿童化就是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趣味出发来制作节目。通过镜头的运用、字幕的色彩、背景的设计、道具的选择、音乐音效的使用等多种制作包装手段,增强节目的欢娱感,展现节目的格调及受众特点,满足儿童感官和心理需求。
4.表现节奏明快化。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对拖沓冗长、单调缓慢的节目缺乏兴趣,因此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强节奏的处理,不仅要通过不断转换画面和话题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内容安排上也要内外结合、长短搭配,音乐使用上动静结合、松紧有致,同时在播报形式、语言运用上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充满童真童趣。
(二)改良儿童新闻主持系统
1.大胆起用儿童主持人。虽然儿童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的局限,不能完全客观、独立地分析问题、评论事物,但用儿童的思维理解事件,用儿童的话语评说新闻,更易于得到儿童的喜爱。起用小主持人和小记者时,职业新闻工作者要尊重儿童,以正确的导向对儿童提出目标和要求,辅助性地为儿童解读新闻,帮助儿童理解新闻内容,参与新闻主持。
2.采用多样混合主持方式。儿童新闻的内容、题材、形式越丰富,主持方式就越多样灵活。本地新闻可以采用演播室与场外儿童记者时空连线的方式,通过外采进行多方互动;国内新闻可以邀请同龄小嘉宾参与事件的讨论,增强参与性;针对国内外新闻大事件,成人和小主持人可以共同主持,深入探讨;校园新闻则由小记者直接运用采访+评论的方式,多种主持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能丰富节目形式,更能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注重儿童主持人培养。做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后续发展,必须注重儿童电视主持人的培养。对儿童新闻主持人、小记者要进行前期专业化训练和培养,使他们较好地掌握采访技巧、语言表达等专业知识,熟悉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了解新闻节目创作规律,加强他们的文化积累,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在主持新闻节目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真正建立属于我国儿童的“CE”
CE是英文children’sExpress的缩写。该组织诞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个完全由儿童自己管理的小通讯社,工作包括确定新闻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等。CE的口号是“儿童为儿童制作新闻”。目前,一些儿童媒体和拥有电视台与广播设施的学校实行了“小记者”制度,即在儿童中间发展小记者和编辑。这些小记者大多是在成人的“遥控”下进行采访报道,主观参与、发表观点的权利受到限制,又因区域、时间等因素,小记者们各管一摊、各自为政,信息互通不畅,资源无法共享,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CE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以团队强大的力量不仅使儿童了解自己的生活,也让成人、全社会听到儿童的声音。消除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化”现象,向儿童提供与他们年龄相适应、成长相关联的新闻内容,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在传播观念、制作理念、主持方式等方面都能加以适当的调整,相信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一定能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阅读期刊:《新闻世界》
《新闻世界》杂志,创刊于1989年,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新闻学术刊物,也是新闻、文化、教育及至社会学界的一份权威性的学术刊物。这份学术期刊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新闻、文化、教育等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传媒业界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基本素养的平台,也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