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2016-09-14
外周动静脉穿刺为心脏介入诊疗常见手术入径。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参与诊治的34例上下肢动静脉医源性损伤,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于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的声像图特点以及超声在其治疗中起到的作用。结果超声定性诊断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的准确率为100%,定位治疗的成功率为90%。结论超声对于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的定性诊断、定位治疗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血肿;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29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手术患者5例,共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7~65岁,平均年龄41岁。
1.2方法
根据血管损伤部位深浅不同选择腹部凸阵探头或线阵高频探头。患者仰卧位,暴露患侧肢体,于穿刺点附近扫查。二维超声观察穿刺部位肿块的数目、形态,测量大小,显示肿块与周围动静脉关系、有无破口或瘘道,做出定性诊断;测量破口或瘘道长短及最大内径,彩色多普勒观察显示肿块血流情况,脉冲多普勒测量通道口血流参数。
2结果
本院共行诊疗性股动静脉和桡动脉穿刺2561人次。术后经本院超声诊断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34例,检出率约1.33%。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符合率100%。其中穿刺部位血肿(HMA)14例,深静脉血栓(DVT)形成5例,假性动脉瘤(PSA)12例,动静脉瘘(AVF)4例,见表1。
表1医源性外周血管损伤发生部位及分布情况(n)HMADVTPSAAVF合计
股动脉10212
股静脉10414
桡动脉224
上肢静脉314
合计13512434
本组穿刺部位HMA超声表现为穿刺血管周围显示低无回声团块,形态不规整,与穿刺血管未见交通,彩色多普勒未见血流信号;DVT超声表现为穿刺侧深静脉内径增宽,管腔为低回声充填,彩色多普勒未探及血流信号;PLA超声表现为与穿刺动脉相通同的一个或数个无回声区,部分有云雾状回声或附壁低回声,彩色多普勒于动脉与瘤体间的破口处探及红蓝相间的花彩血流,瘤体内可探及涡流信号,频谱多普勒于破口处探及双期双向血流;AVF超声表现为穿刺侧动静脉之间显示可见囊瘤状或窗口状瘘道回声,近端动静脉内径增宽,彩色多普勒显示瘘道内呈五彩镶嵌样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在瘘道内探及“静脉频谱动脉化”的高速低阻湍流。
本组5例最小径线测量值>30mm的HMA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成功,所有13例HMA一月后超声复查,6例完全吸收,7例明显缩小。对本组6例破口较小<3mm、较为表浅的PSA采用超声探头垂直加压治疗成功,其余6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注射凝血酶至瘤腔为血栓充填,所有12例PSA一个月后超声复查,瘤腔变小,血流信号消失。本组1例桡动脉AVF由超声确定瘘口位置,体表定位,临床局部加压包扎治疗,1例手术治疗,重建血管通道,2例压迫治疗无效,一个月后超声复查前两例瘘道消失,后者瘘道无明显变化。本组5例DVT在临床抗凝溶栓治疗一个月后复查超声,1例血栓完全消失,其余4例患侧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
3讨论
研究表明,超声诊断PSA临床符合率为100%,医源性损伤已成为创伤性动静脉瘘的第一因素,创伤性AVF超声定性诊断率为100%[2]。本组病例超声定性诊断率为100%。其诊断优越性体现如下:对不同深度、大小的病灶选择腹部凸阵、高频线阵探头,或二者联合使用,能清晰显示其边界、结构、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定性诊断准确。超声可以测量HMA内无回声区的范围,决定是否穿刺抽吸;可以根据DVT的范围和回声强弱指导临床的溶栓治疗;可以清晰显示PSA的形态大小,瘤体的数目,破口大小,瘤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和附壁血栓;可以显示AVF瘘道的长短、形态。彩色多普勒能够显示AVF和患侧深静脉的血流状态,频谱多普勒可评价PSA和AVF分流量的大小、动静脉瘘道两端压差及远端动脉血供,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超声对外周血管医源性损伤的定性诊断、定位治疗及预后评价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训民,仝识非,冉擘力,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5):274-276.
[2]盛燕辉,孔祥清,杨荣,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防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8):550-558.
阅读期刊:《临床超声医学》
《临床超声医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本刊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先后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