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儒商文化的价值内涵
发布时间:2016-09-02
中原地带,位置优越,商业繁盛,历史悠久,其厚重的儒商文化是当前中原经济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独具儒性思想和商业文化的双重优势。一般来讲,中原儒商是指长期在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域生活和成长过,有着较为强烈的从商治商意识和独特的商业经营管理方式,并兼具崇高的儒性文化和道德品性。
内容摘要:中原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悠久的商业文化造就了价值内涵厚重而深远的中原儒商文化,它是古代中原儒商在长期的发展、融合、交流、沉淀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共性的、多元化的商业文化特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重人本、施仁爱的从商理念;明义利、济众生的治商之本;尚中和、生善财的经商之道;守信义、重承诺的市场之德;坚毅力、生不息的敬业之神。
关键词:中原儒商文化 价值内涵 特性分析
“儒”应指在传统儒家文化及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儒家德性行为,“商”应指儒性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商业经营行为及管理方法,在这极其浓郁的中原儒商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厚的价值内涵和明显的商业特性,其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亦很重要。
重人本、施仁爱的从商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原儒商文化客观存在的思想价值基础。儒家文化一直倡导和推崇“人本主义”和“仁者爱人”的思想观点,在孔子、后世弟子及大儒的主张里,“人本”与“仁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也是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所在。《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曰:“仁者爱人”,《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泰伯》曰:“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根源,儒家把“人”定位在宇宙和人类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也是中原儒商对“人本”管理哲学的的充分肯定,这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而“仁爱”思想是由“人本”思想繁衍申发出来的行为原则,要仁民爱物,关注民生,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能更好的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践行“人本” 思想的生产行为和社会责任。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也从理论上肯定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价值作用。《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是站在宇宙观的角度,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和价值要求,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是缘于人不但能认知,而且还具有特殊的情感及道德价值,这也是对“人本”思想的价值肯定。
中原儒商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以后延续两千多年,逐渐成长、成熟、定型,这是中原儒商在实际经商和历史体验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他们根据儒家的“天地之中,人为贵”的价值思想,在长期经营和管理中,实践推行“人本”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如儒商典范子贡,他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比较得意的门生,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超人的经商智慧,他用从商积蓄的巨大财富,为孔子及众弟子周游列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为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货值列传》曰:“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他原本商人,后来投于孔子门下继续经商,他尊奉孔子的“仁学”思想,他秉承儒家“博施济众”的“仁爱”道德伦理标准,结合经济规律和从商技巧,触动了中原早期儒商群体的萌生。《论语·雍也》中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扰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明白地接收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从“人本”的角度认识到,一切为他人考虑、奉献,推己及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大爱”精神。《论语·雍也》曰:“子贡曰:‘贫而无馅,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曰:“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以看出,子贡的确是个亦儒亦商的早期典型代表,不愧为“儒商鼻祖”的称号。
可以看出,中原儒商在从商治生的同时,从不以一己之利而危害社会,相反他们总是秉承仁爱为先,用自己卓越的商业智慧和才华来回报国家、服务社会。古代中原儒商就是严格遵循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矣”的教诲,在其高尚的道德文化意识的指引下,他们把商业活动看成是实施儒家道德文化的最佳工具、手段或路径。他们大多善于贡献社会,比较热衷于赈济灾民、捐资办学、修桥筑路等社会和国家的公益性教育事业或慈善事业。比如在当代新儒商中,有亦商亦儒、忠贞爱国的商人马万祺,还有寿考百岁、慈善人生的商人邵逸夫,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和例子。他们时常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之后,大多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为民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极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明义利、济众生的治商之本
儒家文化注重“以义生利”、“义利兼顾”的思想主张是市场经济必备的本质要求,这是道德经济的集中体现。《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宪问》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子罕》曰:“子罕言利”。中原儒商以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为己任,尤其强调重义轻利、以义取利的经商之道,主张商人从事一切商业活动,总是“义”字当头,“义”始终是第一位的,把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和立足点放在“利他”上,从考虑人民大众的最终利益出发,以达到济众生之目的。《荀子·荣辱》曰:“先义而后利则荣,先利而后义则辱” 。他们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不是先从自身利益来考虑,他们极力反对唯利是图,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蔑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世俗小人。中原儒商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来看,所有的经济行为是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世之道,《论语·里仁》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原儒商不但处处讲仁义,守信用,对待那些损人利己的奸商是极力反对的,这种重仁重义的行为,推而广之,对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论语·颜渊》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强调“义”能成人之美,“利”为害人之基,此种富而好德的商德境界,是儒家道德价值和经济伦理价值的契合和统一,是中原儒商文化精髓之所在。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但凡从事经济生产和商业经营者都以赚钱盈利为目的,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表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或途径来赚取钱财呢?《孟子·离娄上》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儒家所看重的“义”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仁义、讲道义,《春秋繁露》曰:“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义能涵养人性,义养为先;财利只能供养人的身体,利养为后,这是以大义教化天下、以德行昭示人民的集中体现,这才是治国理政为民之大道。这些思想主张在古往今来的经济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验证。如商圣范蠡,虽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他学富五车,最终拥有万贯家财。在他的经商思想中最看重的是“富好行其德者也”,他一生仗义疏财、施善乡邻,并忠国爱民、博施济众。他在商业活动中虽主张“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但他致富后,总是“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范蠡在后十九年的从商生涯中,曾“三致千金”,又“三聚三散”,最终成就了他自己的“陶朱事业”,为后人所传为佳话。司马迁赞扬白圭说:“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白圭“富而不骄”,仍俭朴节约,与民以苦为乐。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把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原则和社会价值观念运用于现实的商业经济活动中去,他们严守“义上利下”、“以义制利”的经济运行原则,这正是中原传统儒商所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
中原儒商关心民众,体恤贫苦,热爱国家,忠于社会,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之后,把自身的个人价值和民族的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陶朱公”范蠡就是这样演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早年与越王“卧薪尝胆”,隐忍偷生。后助越王灭了吴,但他不以功自居,却隐姓理名,徜徉于江湖,经营商业,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商贾。他在不断地追求、创造、积累财富的同时,从没有忘记那些贫苦的乡邻们,散家财施惠他们,并定居“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司马迁评价他:“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能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德也” 。由此,后人尊称他为“陶朱公”,追捧他为“商业之神”、“财神”。
尚中和、生善财的经商之道
中原儒商倡导尚中贵和、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卫灵公》)。自古以来,贵和尚中,是中原儒家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之一。贵和是儒家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要采取礼让的态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中”有天下之中之意,也有为人处事之用。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要适宜,要不偏不倚,使双方保持均衡的合理状态,是一种极佳的“适度”效果。“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天命章》)。“中和”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标准比较高的道德范畴,也是一种现实社会中处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的伦理道德行为折射到从商治生的商业实践活动中,则表现出极高市场伦理价值。“和气生财”已成为现实中处理各种商业矛盾和纠纷的基本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协调、统一、平衡约定俗成的原则,是商业活动中高度和谐、完美至善的一种境界。“尚中和、生善财”的经商理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儒商的内心之中,成为后世儒性商人做人、经商处事的基本行为原则和要求,更成为众多儒商所共同认同并积极践行的从商之道。
阅读期刊:《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双月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学术理论期刊,每逢单月15日出版。初创之际就获得学界和媒体关注被赞誉为“出手不凡”的《文化学刊》,是发表高品质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园地和信息平台,一座和谐的学术家园。学刊愿广纳多领域、多学派的学者参与办刊、合作办刊,会同各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共创“名栏名刊”。力求通过创办数个“名栏”(板块),合而把《文化学刊》逐渐办成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