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发表网上谣言传播治理
发布时间:2016-04-23
本篇文章属于《国际新闻界》发表的一篇新闻论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谣言,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20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谣言借助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开始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给网络谣言下个定义,那就是: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者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①网络以其匿名性、及时性、全球性、数字化等特征,为谣言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其传播速度比以往快千倍万倍,范围比以往广千倍万倍,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谣言的成因早在上世纪40年代,着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就对谣言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分析。他认为,“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谣言的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谣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用语言表达就是: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与含糊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为0,也就没有谣言了。”②也就是说,谣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倘若该事件的重要性对个人来说不大或是相关信息及时全面地传播给个人,就不会产生谣言。法国研究者弗?勒莫认为“谣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应。”③也就是说,若发生与民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特大公共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而民众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息迟缓或是中断,加上民众的信息需求远远大于体制性渠道获得的信息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惊恐或猜疑的心态,很容易轻信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产生除了源于上述一般谣言产生的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三大原因:
1.从传播源的角度分析,在于传播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是别有用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官员贪污腐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还没得到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导致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他们无处宣泄,只好转向“低门槛”的互联网,制造各种谣言,发泄内心的牢骚。还有一部分人,心理阴暗,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如嫉妒或是报复心理。他们往往会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企图诋毁对方。这里的对方包括个人、企业组织或是国家政权。
2.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在于网络的特性和网络守门人的“把关”弱化。网络发布信息的“低门槛”、便利性使得任何人都有条件通过网络进入公共领域。它的匿名、及时、数字化、超时空、全球性、呈几何级数扩散的传播,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要比人际传播快千倍万倍。网络文档复制的低成本、无成本和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谣言遇上了网络,可谓是如虎添翼。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包括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电子邮件等等。这些传播平台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网络管理者。这些网络管理者将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自家网站的点击率放在首位,对发布在自家平台信息的真实性没有进行求证,有的管理者甚至将那些奇特、怪异的信息作为吸引网民眼球的噱头任意在网络发布。这就导致了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
3.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在于受众对网络谣言存在一定的心理认同。网络谣言之所以在网络上如涟漪般层层传播是因为有一部分的受众对谣言有一种心理认同,他们趋向于肯定它的真实性或希望它是真实的。由于缺少相关真实信息的支撑,受众很容易受到其他言论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在接收某一可能性信息时,总会考虑最坏的情况从而让自己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挑战。这种心理往往会让人们轻易地相信谣言的真实性。这些民众,缺乏客观分析,不做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盲目服从,使事件日益脱离事实真相之外,自己也成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
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
1.传统媒体应勇于担当制止网络谣言的责任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大众心里仍是权威的可靠的传媒。在网络谣言疯狂猖獗之时,传统媒体要勇于担当起制止“网络谣言”的责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⑴传统媒体的报道要始终坚持真实、准确、可信,防止成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真实是媒体的灵魂。媒体的报道要坚持真实、准确、可信。当网络上出现谣言并影响民众情绪和生活时,传统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网络谣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细节进行仔细的调查、取证和辨别真伪。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强大的采编能力和良好的与政府部门沟通的能力,对网络谣言寻踪追迹,做客观公正的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⑵传统媒体要正确引导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网络议题具有广泛性。由于网络不存在自身定位、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广大网民可以自由地选择或是设置议题。其次,网络议题设置具有衍生性。网络的即时互动性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性使网络议程的发展不是取决于议程的设置者,而是议程的反馈者。在网络媒介中,公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但是,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和非理智性。网络议程的参与者不仅数量上庞大,而且大多数是以匿名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并不是人人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会随意发表言论。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往往更理性,它有着网络媒体难以匹敌的品牌公信力、专业素质高的记者队伍和相对可靠的新闻来源。在多种媒体造成信息自相矛盾时,人们更愿意从传统媒体获取可靠信息。可见,人们对传统媒体依然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因而,传统媒体参与到网络的议程设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削弱其随意性和不理智性。这样,传统媒体就可以引导网络议程的设置,让传统媒体的严谨公正的作风来代替网络议程设置的浮躁风气,从而净化网络议程设置的环境。“皮革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1年2月17日,一篇名为《“皮革奶”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文章被各大门户网站大量转载。这篇文章写到:“‘三聚氰胺’事件对于内地乳业的影响尚未消退,国家农业部近日发现‘皮革奶’死灰复燃,内地疑有不良商人将皮革废料及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再将产生出来的粉状物渗到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文章把对“皮革奶”的质疑声推向了高潮,并迅速在网络及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传统媒体及时有效介入才使民众对这一议题保持了冷静的思考。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于2月18日就播出《谁在制造“皮革奶”》的报道,通过采访国家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对“皮革奶”的信息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有关“皮革奶”的信息纯属谣言。作为中国第一大官方媒体———央视,它的报道为民众关注的热门议题提供了及时、可靠、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遏制了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引导网络议程的设置向着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