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史学理论研究发表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发布时间:2016-04-11

  本篇文章是由《史学理论研究》发表的一篇艺术论文,(季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课堂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难点、重点、强度和激情度等。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种类

  1.教学行程的节奏。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争取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且使之丝丝入扣;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于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试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和设疑、讨论和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按其规律和特点有节奏地进行。

  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处理和驾驭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主次、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彼此起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试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试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试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1.快与慢有变化。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实施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作业限时是实施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解剖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理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导公式。要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明白思路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处于失控状态,或者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