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现代城市研究的论文城市管理未来关注焦点

发布时间:2016-03-05

  本篇现代城市研究的论文探索城市管理未来关注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了异常繁荣的景象,像生态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数字城市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但除此以外,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开拓和加强的研究领域。未来的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应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现实并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基于此,从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角度有助于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

  推荐期刊:《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是由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管、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是国内城市管理领域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现已被多家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城市管理与科技

  关键词: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城市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社会进步的助力器和国际竞争的战略要地。[1]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了异常繁荣的景象,诸如生态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城市营销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数字城市理论、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城市新公共管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理论研究的繁荣促进了中国城市管理科学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开拓和加强的研究领域。未来的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应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现实并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将尝试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

  一、关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研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数字化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闭环式管理。强调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作用,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

  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

  动态化管理。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位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和动态化。[2]

  网格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水平的提高。但如何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是如何根据自己城市的具体实际来划分“网格”(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二是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如何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享;三是城市管理监督人员如何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如何明确各级地域的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四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中心,即“监督中心”和“调度中心”,实现监管分离,那么,“监督中心” 如何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作出评价,“调度中心”如何接收“监督中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五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以及这些环节应如何实际操作等。

  二、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研究

  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际竞争、区域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集聚日益聚焦于城市,要求其通过持续创新来完善和开发城市各项功能,提升城市凝聚与辐射能力,增强国际和区域竞争力。在此情形下,对城市持续创新及持续创新管理进行研究,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亟须关注的问题。

  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应关注如下一些问题:

  (一)城市持续创新和持续创新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欧盟资助立项的“21世纪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于1999年提出了持续创新的两个不同定义:第一,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持续性目标的创新;第二,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改进环境质量目标的创新。国内有学者对持续创新也做出了界定:持续创新是创新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创新项目(包括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3]

  立足于以上对城市持续创新的认识,结合城市的特点来界定城市持续创新的内涵,需要研究下列问题:城市持续创新的主体有哪些?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什么?城市持续创新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内涵界定,我们需要关注如下问题:城市政府持续创新管理的政策重点是什么?实现公共政策的手段、途径、方式分别是什么?创新管理的机制是什么?持续创新管理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是什么?

  (二)城市持续创新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持续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综合特性,即城市持续创新过程具有多种创新类型、多个创新项目的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特性。因此在城市持续创新管理中,如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市场创新,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人口管理政策创新、土地使用政策的创新、交通建设和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及城市综合管理创新等多个创新类型的有机整合,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此外,从持续创新启动项目开始,所有的创新项目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的联系和作用。已经完成的创新项目,既解决了旧的企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或瓶颈问题,又会造成新的不平衡,是推出后续创新项目的基本原因,也为后续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重要基础条件和支持,彼此相辅相成,使整个城市持续创新过程体现出一种创新项目集群的动态集成特性。那么,如何实现先后不同的创新项目之间的协同组合,进而集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在城市持续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培育政府官员的持续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最后,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内各个主要城市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城市创新体系和它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城市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良好对接,是城市创新管理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

  由于现代城市是一定空间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核心,是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内,由一定历史时期中高度集中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物质设施以及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所构成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的有机整体。那么,以城市为对象的城市管理,在对城市的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与经营等行为中,就包括了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等,这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的网络管理。[4]可见,对现代城市的管理,我们必须借助于系统工程的原理,找出规律,理清程序,进而可以有步骤、有章法地逐步推进,才能科学管理好一座城市。

  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项管理工程的顺利完成,一般应经历如下步骤: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依据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建立公共政策运行的执行、监督程序,再调查、发现新问题。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往复程序。

  在这个程序的推进过程中,如下问题将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一)如何进行城市问题调查

  在城市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列一些问题:城市污水排放问题、城市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环境噪声问题、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绿化问题、城市照明问题等,这些问题均可通过问题调查来找出其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将一些看似复杂的城市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问题调查呢?是采用抽样调查,还是全面普查?如果采用抽样调查,那么抽样的依据是什么?如果采用全面普查,如何具体实施?调查之后,对调查结果,如何进行整理、分类、归纳?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加以关注的。

  (二)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通过对城市问题的调查,发现问题所在,把影响城市运作的难点归纳出来。而要解决这些难点,必须依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那么,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是采用技术人员攻关、技术招标,还是吸收、借鉴其它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技术人员攻关的做法?什么情况下采用技术招标的做法?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吸收和借鉴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这些问题有待研究。

  (三)如何制定解决城市问题的公共政策

  给出了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那么如何使这些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转化为公共政策呢?也就是要研究转化的具体程序是什么?需要哪些主体来参与这些转化?这些主体在转化的过程中分别应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均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如何建立公共政策运行的执行、监督程序在上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完成后,必须建立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程序。执行和监督是贯彻落实公共政策的重要手段。那么,具体执行的程序是什么?监督的程序是什么?执行的主体主要有哪些?监督的主体又包括哪些?执行的方法、措施、手段和工具应该是什么?执行和监督中的数据如何收集和提取?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五)如何进行再调查、发现新问题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监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问题,包括已颁布的公共政策却没有容纳进去的问题,或者是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如何再调查、再归纳、再总结?如何修定公共政策?这些均需要加以探讨。

  此外,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开发等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技术科学,既涉及管理学又涉及其他学科的较大的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其可能要由若干单个城市管理的系统工程程序构成,这些具体程序如何有机融合,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加以研究的问题。[5]

  四、关于城市联盟协同管理的研究

  城市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城市之间,在对城市发展外部环境科学预测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发展风险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实现双方或多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松散型网络组织。[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合作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于1998年9月在韩国大田市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为主体组成的国际性城市联盟组织。在中国,2004年7月福建省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城市政府在厦门举行了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2005年4月,辽宁省的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组成城市联盟。城市联盟打破了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消除了城市市场壁垒,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配置了资源,同时具有协同效应,达到1+1>2或1+1+…+1>n的创造价值效果,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城市联盟发展的特性是以市场为机制,以利益趋同为动力,有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联盟城市多赢的局面。[7]关于城市联盟协同管理的理论研究应关注如下问题:

  一是在建立城市联盟时,各个单体城市如何准确地了解自己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区域环境;二是各个单体城市如何依据科学的标准选择联盟的对象;三是城市之间如何进行谈判并制定周密严谨的联盟协议;四是如何建立一套确保城市联盟稳定、健康运行的机制(具体包括:相互信任的生成与维持机制、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机制、畅通灵便的信息沟通机制、快速高效的分歧化解机制等),以减少城市联盟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城市联盟之间的协调力。

  五、关于世界城市管理的研究

  最早对世界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Hall)。1966年霍尔对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做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指那些已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具体包括: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拥有大的港口、铁路和公路枢纽以及大型国际机场等;主要的金融中心;各类专业人才集聚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无线电和电视网总部;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娱乐业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据此,霍尔确定了7个世界城市:伦敦、巴黎、莱茵—鲁尔区、荷兰兰斯塔德、莫斯科、纽约及东京。1986年,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根据这些指标,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东京等9个城市是发达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圣保罗和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

  在过去的几百年内,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成为跨国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框架。其中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节点,承担着世界性调控和集散功能。独立性日益增强的世界城市与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共同活跃于世界舞台。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在1997年就跨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按照联合国的分类,中国在 1995年就已经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在全世界排第二位。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经成为W T O成员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仍将持续,这些都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作为中国国内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有必要提高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

  那么对于我国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特大型城市,我们在管理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首先,服务化是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是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因此,如何提升产业层次,特别是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我国世界城市管理首先应关注的问题。

  其次,全球城市体系寓于全球经济体系中,单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城市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特点、地位和优势。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来说,如何加强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同一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特点,我国的世界城市既要遵循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比如提高城市能级、扩充城市的服务业等,同时又要考虑城市发展中的路径依赖,那么,在中国的世界城市管理中,如何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等,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各自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应成为我们重点加以研究的问题之一。

回到顶部